《黄州突围》-苏轼至东坡居士的转变(上) 乌台诗案

夜晚闲读余老的《文化苦旅》,随手一翻,文页稳稳当当的落在了《黄州突围》,是苏东坡的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学课本多采录他的文学诗词巨作,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最爱讨论的古人之一。人人皆知他文学造诣深厚,才华横溢,在他的时代极富盛名。

古人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苏轼的文学是中国文坛独树一帜的标杆,同时苏大文豪在地方治理和水利工程成就斐然,政治功绩丝毫不逊色于文学成就,是百年难得的“全能型人才”。但世人也皆知他一生命运多舛,才能与人格魅力让他在自己的时代声名鹊起,同时也致苏轼于千古冤案的泥泞。则《黄州突围》描绘的是深陷古今第一文字狱“乌台诗案”的苏轼,和从困境中突围的苏东坡。

赤壁的传奇色彩来源于三国演义的孙刘联军与曹军的激战,也有着东坡居士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推波助澜。黄州赤壁是苏轼命运的转折点,是他从乌台诗案中逃出生天的第一个落脚地,是上天为苏轼经历劫难后递送的礼物盲盒,也是苏轼脱胎换骨转向苏东坡的象征。

古今对乌台诗案的讨论颇多,来龙去脉详尽。有着宋神宗时期的新旧党派的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的因素,也有着因名获罪的人性幽暗的显现。苏大文豪的才气犹如身怀夜明珠夜行,光彩夺目,让人无法忽视,但也让其他的珠宝黯然失色。夜空中明亮星星旁的其他虚弱的星星,会不会思考,到底是自己本身光芒微弱,还是因为自己身旁的星星光芒四射掩盖了自己。

苏轼生性豁达,至老也不曾改。当获知自己的诗被政敌检举到神宗面前,他还自嘲自己的诗不愁不被皇帝看到。此时的苏轼的乐观来自于对局势的误判和未知暴风雨前来的轻率,这不怪他,谁也没料想到乌台诗案的失控,也没想到人性的丑陋会对苏轼的迫害而刻画的淋漓尽致。苏轼为官敢言敢为,如他为人不事权势、嫉恶如仇、血勇刚毅的行径一致。浩然正气的苏轼在朋党之争被新党恨之入骨,他爱民如子,在看到新政的偏激让百姓果不腹食,生灵涂炭,他敢说真话,大胆抨击新政的弊端,这也注定他的仕途之路一路荆棘。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胞弟苏辙对乌台诗案闹剧的本质一针见血。围猎者对苏轼的诗作上纲上线,一词一字的歪曲势必致他于死地为目的。自己找证据还不够落实,当事人的认罪才是无懈可击的法宝。

苏轼入狱四个月二十天,是他人生至暗时刻。无限风光的文豪到人人鄙弃的阶下囚,他的心路历程我们无从可知。他在被捕时,怕连累亲朋好友,在押送入狱的路上预投河自尽,上天惜才,被狱卒发现所拦未成。入狱后的苏轼遭受非人的辱骂与审讯,狱友和有良知的狱卒皆不忍闻。政敌采取各种非人折磨,务必让苏轼的正常思维崩溃,接受他们的摆布,自辩的越无懈可击受到的攻击更猛烈,那么乐观的苏轼绝望了,似乎没有生的道路。他拜托狱卒给弟弟带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以及委托自己的后事。

舒覃检举专业户首当其冲,李定疯狂攻击苏轼的早年出生贫寒,李宜之在这场闹剧中收割政治资本,昔日好友沈括站在了对立面。。。。。。。这些人的引导的舆论风暴在逼迫宋神宗对苏轼的定罪。过人的文才变成了催命符,这些人口口声声说的是为了皇帝和社稷,那又有几分是因为对苏轼才华的嫉恨。他们能在历史留名,是因为参与谋划了对苏轼的残害,是非曲直由历史展开,他们日思夜想的“圣名”终成空。

当围猎者群体的首领李定在崇政殿的殿门外,得意洋洋叙述苏轼的审讯状况,说苏东坡乃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诗文历历在目。无人接话,静默让李定慌神,人性的邪恶本能害怕人性的善良与世道的公正,也昭示着苏轼的人生之路不会折戟于此。

善良狱卒的悉心照顾,文献太皇太后的竭力保护,政敌王安石弟弟王安礼和左相吴冲仗义执言,好友吴镇、张方平的上书,杭州百姓的解厄道场,众人的接力相救,良知会被邪恶暂时压制,但永不会被邪恶谋划的猎网所困。

苏轼从黑暗的牢狱释放,看到了久违的阳光,鸟语花香重新回归到他的世界。他庆幸又悲伤,宋朝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还给了苏轼一条命,但付出的代价则是踏上流放之路,远离朝廷中心,他一身过人的才华被朝廷遗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