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扫帚思维”挡了乡村振兴的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然而现实中,一些基层仍被“迎检式忙碌”困住,周末的乡村巷道里,干部们埋头清扫刚落的枯叶、拔除新生的杂草,周周连轴转于“扫了又长”的循环,这种“唯卫生论”的迎检逻辑,本质是“扫帚思维”在作祟。

要想破除“扫帚思维”,需校准考核“指挥棒”,让“实效”替代“观感”。考核标准是基层工作的“风向标”,要破解“唯卫生论”,考核当少些“视觉评判”,多些“实效丈量”。少看台账厚度,多看产业进度;少查路面干净度,多问村民满意度;多搞“随机走访”,少看“精心准备”。把“集体经济增长”“村民收入提升”等硬指标扛在肩上,要将考核重心从“看面子”转向“看里子”,让基层明白“干成什么”比“看起来怎样”更重要。

要想破除“扫帚思维”,需建强长效治理链,让“常态”替代“突击”。环境整治本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干部周末突击扫”绝非长久之计。要推动环境治理从“运动式”转向“常态化”。聘请专职保洁员负责日常清扫,同时建立保洁员考核制度,确保保洁区域覆盖全村;将“门前三包”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微信群、广播、宣传栏等载体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力度,引导村民养成自觉维护环境的习惯;对杂草、落叶等问题,探索生物防治、定期清理等科学办法。当专业人干专业事、村民成主人翁,干部就能从扫帚旁脱身,把时间用在对接项目、培育产业上。

要想破除“扫帚思维”,需激活基层干事力,让“主业”替代“副业”。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干部的主责应是带领群众闯市场、兴产业。要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明确干部推动产业发展、促进集体增收等核心职责,减少不必要的迎检汇报,让干部有底气拒绝“非主业”干扰;建立“产业发展成效与考核晋升挂钩”的激励机制,对引进项目、带动增收的干部给予重奖,让“抓产业”有甜头、有奔头。同时,上级部门要主动提供资源支持,比如组织产业培训、对接市场渠道,让干部抓产业有方向、有抓手。

要想破除“扫帚思维”,需凝聚干群向心力,让“共建”替代“单干”。乡村的事,终究要靠村里人一起干。要打破“干部干、群众看”的僵局,通过村民大会、议事协商等方式,讲清乡村振兴不仅是“环境干净”,更是“日子红火”,让群众明白“发展产业才能腰包鼓”;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务工参与等形式加入集体经济项目,让大家在产业发展中得实惠,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当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不会再让干部困在“扫落叶”的循环里,而是合力把乡村建设得既有颜值、更有产值。

乡村振兴不是“扫出来”的整洁,而是“干出来”的兴旺。唯有破除“扫帚思维”,让考核对准实效、让基层回归主业,才能让乡村既有清爽的颜值,更有厚实的产值,真正走好“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振兴之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