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后小朋友畅谈死亡教育
墨西哥国宝级作家富恩特斯有过一句关于生与死的名言:
生命在前进的同时,它就是在走向死亡。
每个人自打出生起,就踏上了一列开往人生终点的列车。
近日,10后小朋友谈死亡教育,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引发了公众对死亡教育的思考。
采访中,一位小学生语出惊人:
“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能让我们更珍惜今天。你要想过好每一天,就要把每一天当成自己的最后一天。”
这位同学还用一句话对死亡做了一个精辟的解读:死亡是给你圆满或者不圆满的人生画一个句号。
真的很难相信,以上这番话是一位10后的小不点们对死亡的理解,他们对死亡的领悟似乎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网上一条高赞回答:
天呐!孩子们逻辑都好清晰,很多话里都蕴含哲理,甚至胜过了大人!
面对这些10后小朋友对死亡的理解,也许是触动了网友们的内心深处某个地方,网友们也纷纷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HerGratitude:死亡教育,应该从小开始,生命本就是一个开始伴随一份结束,并不会因为畏惧而有所改变,反倒因为知道只是唯一的一次,才会更加珍惜,怀揣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才能够更好的生活。面对死亡,一切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都是次要的。才会明白生而伟大的含义。
略略略0604:希望开展死亡教育。一是正视死亡,小时候无知幼稚地想死了就躺在泥土里黑暗可怕。科学就是死亡就是没有了,是生老病死自然的结束,知道了反而不会觉得可怕。二是珍惜生命。因为人会死,所以在有限的活着的生命里好好活着,享受生命的快乐,创造生命的意义。今天我们应该坦然地谈论死亡而不是刻意回避。
02、略感沉重的死亡教育话题
去年,我亲爱的父亲因病不幸去世,当远在外地的我听闻这不幸的消息之时,一下子有一种精神被击垮了的感觉,我当时无法接受这一现实,悲怆的我一时无力站起,遥望老家长跪不起。
因分隔两地,我未能在父亲病榻前时时尽孝,连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到,我以后也永远抹不掉这一曾经的悲伤和痛苦。
我是有三兄弟的,实在难以想象在若干年之后,当我们一一老去的时候,我那未经历死亡教育的独生女又该如何坦然面对?
曾几何时,死亡在教育领域是个沉重的话题。以往不管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都极力避免直面死亡这个话题。
面对死亡教育,我们从小就被父母教育,死亡是禁忌,不可随意想,更不能随便说。
面对孩子口无遮拦提出死亡问题,通常家长的做法是眉头紧皱,赶紧出言呵斥,三言两语打断孩子的这一“非分之想”。
对孩子来说,家长对死亡问题藏着掖着的做法,反而是更严重的伤害,甚至,孩子会因此恐惧亲人的死亡。
死亡并不会因为我们刻意的避讳而不存在。
所以,与其避讳不说,为什么不坦然地对孩子谈?
正如三年前,我的女儿也曾经问过我们关于死亡的问题。
原本我以为谈这个问题还早,没曾想在意料之外那么快就来临了。
既然问题来了,就要好好地面对它。
女儿当时担忧不已地问我们:爸爸妈妈,你们以后会不会死啊?
孩子妈妈由于没有思想准备,一下子怔住了,不知说什么才好。
我尽量把语气放轻松,对女儿说:宝贝,会的,爸爸可不是孙大圣能长生不老(女儿喜欢听西游记,对孙悟空的法力很熟悉)。虽然会死,但那是要过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而且那个时候你已经长大了。
她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我进一步告诉她:每个人都会老的,就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他们也会老的,他们有一天也会离开我们的,但他们现在还会陪伴着你,爸爸妈妈要陪你很久很久呢......
这是女儿三年前第一次向我们提出的死亡问题。现在经历了去年爷爷的去世,我想,她对死亡又有了一定的认识。
从传统观念上来来看,父母一般都非常忌讳孩子谈到死亡的话题,害怕的根源还在于我们自身感到无助,觉得难以掌控个人命运,担心厄运降临带来灾祸等。
所以,在我们潜意识里就非常害怕听到死亡这个字眼。
如何让孩子正确面对死亡问题,考验着我们每一位家长的教育智慧。
03、你看不到我,我却未曾远离过你
曾经在一档节目中,小鱼儿问妈妈胡可:那要是老了的话会不会死?
面对孩子这个意外的发问,胡可选择直面回答并暖心安慰:
人都会死的,没有关系对不对?关键是活的时候,很开心就最重要了好吗。
没想到这生死话题引得安吉小鱼儿小哥两抱头痛哭,小鱼儿向妈妈哭诉:“我不想人老了会死”。
每个孩子都会害怕爸爸妈妈有一天会离去,尤其是那些懂事孩子的表现更让人心疼。
死亡到底是一趟多远的旅行?
在阿狸绘本系列《妈妈》一书中写道:
“世界上睡得再久的午觉,也能等到醒来的时候......”
“再长的旅行,也能等到终点到达的时候......”
“再冷的冬天,也能等到过去的时候......”
“再嘈杂的世界,也能等到安静的时候......”
“可是,只有死亡,却是越等越远啊......”
要让孩子明白生命的真正本质,即亲人的音容笑貌、思想、精神等是超越时空的,即使亲人远行永不回头,但他们依然可以穿越时空,长久地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就像阿狸妈妈最后对阿狸说的一句话:
“你看不到我,我却未曾远离过你。”
04、死亡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生开始
众所周知,在欧美国家,已将死亡教育正式纳入了学校教育。
他们从儿童时期就会教育孩子正视死亡,让孩子学会坦诚表达悲伤和思念亲人的情感,及自我疗伤的能力等。
而反观我们,由于文化观念的不同,这块特殊领域的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普及。
我们很少会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看到有关死亡教育的课程内容。
不过有关人士也看到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人大代表就曾经呼吁:要从中小学开始进行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
一些网友也从不同角度对死亡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网友“乐行居士”:……优秀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有死亡教育,而不仅仅是生活教育……
网友“橘子的尾巴1129”:其实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比我们想象中的高很多,懂得也比我们认为的多很多,所以,与其让他们从不知道什么乱七八糟的途径了解死亡,还不如提前进行正规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并不可怕,只有知道什么是死亡,才能更好的面对它,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
05、死亡教育,不过是让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爱和生命
泰戈尔有一句著名的诗句:
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在诗人的笔下,充满肃杀之气的死亡也变成了有温度、有美感的东西。
知名作家毕淑敏在《预约死亡》一书中说:
人们可以兴致勃勃地表现新生,表现婴儿稚嫩的肌肤和母亲宽慰的笑容,表现萌发的绿叶和解冻的冰河,为什么就不能更达观更美好地展示与这一切唇齿相依的死亡呢?
世间所有人,无论是谁都无法回避死亡。
在知乎上有一个和死亡教育话题有关的高赞回答:
当你所爱的人去世,无需在孩子面前隐藏痛苦。
你可以告诉孩子,因为你爱的人去世了,所以你现在非常难过,问问他是不是愿意给你一个拥抱,让你感觉好受一些。
“安慰爸爸妈妈”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孩子会从你身上提前学习到:死亡带来伤痛是正常的,我们无需羞于向自己信任的人展示痛苦、寻求安慰。
所以,当亲人重病,时日无多的时候,不要避讳对孩子提起这件事。可以的话,带他们去探望,为亲人送去祝福。
当亲人去世后,请孩子一起参与后事,让孩子陪伴逝者走完最后的生命历程。
当然,这要让孩子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我们并没有否认死亡的可怕,不管我们如何心如磐石,亲人的离去注定会让我们的生命色彩失去盎然的生机。
当我们引领着孩子学会如何去面对死亡的时候,自身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
与其说是让孩子学习面对死亡,不如说是为自己、为孩子打开一道无形的心灵枷锁。
所谓死亡教育,不过是让我们每个人换个角度去看待生命与爱。
经历过正确死亡教育的孩子,当他们以后遇见生死问题时,能安然面对。
还会让他们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倍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身边的每个亲人。
06、在死亡教育上,你和你的孩子做好准备了吗
“死亡教育”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生命教育”。重视死亡教育,是对生命另一种形式的重视。
没有哪个人会愿意面对生离死别,但生命中总会有很多我们无法预计的悲痛突然降临。
就像前几天,谁也未曾料到,因木里山火牺牲了至少三十位英雄消防战士,这让多少国人悲伤心碎,也让烈士们的亲人措手不及。可谓是山河皆失色,举国都同悲。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能够理性思考死亡、理解死亡、从容面对亲人的离去,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这是我们为人父母者在当下要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当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有形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以后,我们依然会成为孩子心中美好而又恒久的思念。
只是,我们要问自己一句:我和我的孩子在这个问题上都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