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一章
王淙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道是宇宙法则、宇宙规律,所有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道的规律中运行发展变化的。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比世间任何事物的起源都要早。
语言是我们人类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产生了劳动有了智慧而创造出来的。文字是后天形成的产物,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用后天创造的有局限性的文字去表达先天就已经存在的道,是描述不清楚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是我们有限的认知能够明确表达清楚以及理解的。
有了文字,就有了名相的概念。虽然通过文字让我们认识了解了更多的事物,但也让我们对于事物的作用有了局限性。
比如说,笔。
我们一听到“笔”这个字,马上就会想到,笔是用来写字的,这是它的作用,所以我们就会认定,笔和写字(并且只和写字)有关联。
但如果一只小狗见到笔,在它的认知当中就不会有“笔可以写字”的概念,也许在它的眼中,这支所谓的“笔”其实就是一个玩具,一个磨牙棒……一个它的认知当中的某个名相。
这个关于“笔”的举例,是罗奇格西在《当和尚遇到钻石》一书中所提到的,很好的说明了名相的概念对于认知的局限性。
老子开篇跟我们说“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那个恒常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恒常不变的‘名’”。就是想告诉我们:
1、道是无法用语言能够描述清楚的,也就是说,用我们头脑的逻辑思维去认识了解道,是无法理解清楚的,而是要用我们的心、内在的那个无我、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佛家说的自性去感知它、去感悟它;
2、既然我们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具有的逻辑思维架构不足以让我们去了解它,那我们就要放下我们的已知障、我们的第一意识,放空自己,转换成空杯的心理,去体悟它;
3、名相不得不有,我们想要了解道,还要有语言名相的介入,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只是我们要转换我们的思维模式而已。
紧接着,老子就说了两个名相,就是“无”和“有”,无和有是道的一体两面,是同一事物,是道的不同演绎。无和有最确切的图像表达就是太极图,无和有相互转换,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所以老子说,从无中能观察出天地的奥妙,从有中能寻找到事物运行的踪迹。
意思就是道从无到有,孕育出世间的万事万物,万事万物中蕴藏着道的轨迹,我们要想抓住自然规律,就可以从有形的物质中找到道的蛛丝马迹(这也是外求转内求的一个过程)。
这种交替变化的演绎,是道的演化过程,是特别特别奇妙的,奇妙的不能再奇妙了!
��:��=��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