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发起了一个21天故事训练营,就是大家一起打磨编故事、讲故事的能力。下午瑞英转述了一个派出所长公益讲弟子规的故事,其中举到的一个例子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下面我先引用原文。
刚看到一个故事(可能都不算故事)。
北京平谷区金湖派出所所长叫耿国艳。业余时间他主动到中小学讲治课。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
讲完弟子规之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吗?一个人去世之后,通过其骨骼,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
孩子们很惊讶,怎么可能?
耿所长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较黯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灰淡的。”
反思我们对妈妈的态度,你用商量的口气跟妈妈说话?还是命令?
妈妈教育你的时候,你心里是不是抵触的?
上面说到男女死后骨头颜色不一样,这个说法引起了群里朋友的好奇与讨论。有人知道我是中医就@我,想让 科普一下。
“通过骨头判断性别是完全可以的,只需要看骨盆的形状以及一些关节的角度就知道了。死后男女骨头颜色不一样的说法至少不完全对,因为有不少女性甚至是没有生过孩子的。而且我也看过不少骨头,另外同行、老师、专家也都没听过这个说法。”
比起骨头颜色,我的关注点却略有不同,也发表了对当下国学热的看法。
凡是讲国学的,你只需要看他的意图动机,还有行动,至于其中的逻辑道理很多时候都经不起推敲。
我觉得国学很好,但是这些人的解释却多站不住脚。我一直在学习与研究传统文化,我想这样做:
- 1、讲清楚道理,可以用类比,也可以去感受体验,但不要说一些没经过证实的事情;
- 2、要继承发扬,还要适应当下,也经得起推敲,也就是要考虑在当下的场景中如何更好的促进个人,家庭,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 3、传统文化不仅是思想智慧、文化习俗,更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所以学习与继承一定要从行动与应用中着手,比如中医,武术,古乐器,还有许多手工艺、非物质遗产等。
上面的话说出口,我又感觉有点不妥。还真怕自己孤陋寡闻,于是果断百度。原来这个说法还真是有出处的。
这《百科探秘》节目里的一个话题。讲的是宋朝的一本书,《洗冤集录》里,关于验尸的事。就是说,给一块尸骨,如何辨别尸的性别,原话是:男人骨白,女人骨黑。
其实是因为绝大多数女性一旦到了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而男性则由于雄激素的关系,轻易不太会出现,从而在焚烧之后,骨皮质变得更加少了,看着好像比致密的骨骼要略黑一些。
这个雌激素导致骨质疏松的解释总比哺乳伤害要靠谱一点,看来这个说法虽然听着荒唐,却也有古人的经验总结,只是过于片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