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鱼:
昨天我看到一幅图,触动颇大。
这个画面,你看到什么呢?
昨天你问我,“妈,你现在也关心“反清复明”了?还发朋友圈。”
我愣了一下,结果打开手机一看,原来是清明节发的一张“清明”图。
真是所见即所想呀!
你一定玩过盲人摸象这个游戏。
它是一个印度的故事,讲几个盲人凑在一块儿摸大象,最后得出了针锋相对的结论:有人说大象像一堵墙,有人说像一根柱子,有人说像一个梭镖,有人说像一根绳子……
这几个人争得不可开交,而我们觉得很可笑。原因特别简单,对那几个盲人来说,我们具有“上帝之眼”。
我们的眼睛能告诉我们大象是什么样子,我们能够看到大象的整体,而那几个盲人只是摸到了大象的一个局部。
叔本华说:
“人总是把自己心智的边界当作是世界的边界。”
尼采说得更直接:
“人本身是处在一个自带的监狱里,你目光的尽头就是监狱的围墙。”
这说明了什么?一个人的认知就如一座监狱,我们常把自己禁锢在里面而不自知。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输入的东西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如果他不知道输入的是不一样的,就会对一个如此大差别的结论感到非常诧异,甚至不能容忍。
就如那几个为“大象”争得不可开交的盲人一样。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
首先,我们看不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其次是我们无法理解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所以,我们会因为自己看见了所谓的事实而和他人争得面红耳赤。可笑不?
说到这里,想起你昨晚因为电视剧里清朝政府决定一口通商而气愤的关掉电视,你觉得清政府不能面对新事物,沿用旧手段,失败之根即伏于此。但是,你非鱼,安知鱼之乐?(建议:何不就这个问题,去好好查查史记资料。)
不过,的确,人们也总是会在“看不起—看不懂—看不见”这几个阶段中徘徊,这点在成人世界更为突出。
如何破解?
我认为,要永远保持一颗极致开放的头脑,接受新的事物,承认自己的无知。
1.决策前先分析所有相关信息。
2.关心如何实现目标,而非自己的形象。
3.考虑他人理由。
4.搞清楚自己是在争论还是试图理解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