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了一些新的改变,我放下了某些“应该”。
小叔子的儿子比我儿子小一岁,每年寒暑假都来我家住一段时间,今年照样来到我们家。这是个比较“闷”的孩子,如果你不主动跟他说话,他是不会开口讲话的。这是个可怜的孩子,没有得到过正常的父爱,而母亲迫于生计也在离他遥远的地方打工,今年没有回来过年。
在我的意识里,这个孩子是需要特殊关照的。一是境遇比较可怜,二是,来者是客,中国的美好传统,我一定要让他吃好喝好,这才是待客之道。这个“应该”让每天的做饭都成为头等大事。如果时间安排不出问题,做饭这件事也不会成为烦恼。偏偏现在我很忙碌,不愿把大量时间放在做饭上,今年这确实成为了我的烦恼。
烦恼的好处,它会引发思考。
我在想,这个孩子愿意来我们家的原因难道只是因为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吗?是因为吃得好,住的好,玩的好吗?显然这不是主要的,他更喜欢我们家的氛围,一个正常家庭的氛围,这里安静宁和,没有鸡飞狗跳的吵闹,没有尔虞我诈的欺骗,没有冷嘲热讽的嘲笑。这里没有人逼他起床,没有人逼他睡觉,没有人嫌他不会社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他在这里应该感觉到包容,放松,是他在他家无法享受到的。
那么,我不需要继续背着“吃好,喝好”这个重担,让我心生烦恼,即使没有说讨厌他在我家的话,恐怕他也能感受到氛围的变化吧!做诚实的自己,真诚的表达,可以把一些没必要的情绪,扼杀在摇篮里,那么这个孩子在我这里感受到的是更加真实融洽的关系吧。
这个应该思维是让我想到这个孩子为什么会特别喜欢来我们家居住?一年甚至放弃了和他母亲团聚的机会,我想他一个是我们家物资件要好于他们家,一个是他喜欢我们家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