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试后立刻检讨,学习效果好
小时候,学校一考完试,心里就记挂着不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于是一回到家,立刻找出教科书和参考书来查个究竟。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
在学习理论上,这种人类的心理已经引起注意,而所谓“即时确认”的想法,正被实际教育的场所引进并研究中。也就是说,人类想要知道结果的欲望,在刚刚做完某一作业的时候,欲望最高。换句话说,这一作业刚做完的时候,对该作业的关心度和动机最强。
这种想法,在美国盛行的程式学习中,也已经被引进,学生在一一回答给他们的问题的同时,可以利用机器,立刻知道结果,真正运用了“即时确认的原理”。以提高学习效果。 根据这种原理,刚一考完试时,可以说正是用功的绝佳机会。在父母亲的想法里,让孩子考完试后,轻轻松松地玩一玩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刚考完的“即时确认”其实要不了太多时间,却很有效果。
因此,如果能利用这个机会,只要极短的时间,就能得到很大的学习效果。
新学期刚开始,正是用功的好时候
令父母亲束手无策的不良少年,一旦处于不同的环境,往往会完全脱胎换骨;一个对公司的业务感到绝望而失去工作意愿的上班人员,换一家公司,可能会变得令人刮目相看,积极勤快地开始工作起来。
这些例子,就经常可以听到。如果给它一个名称,也许可以称为“履历抹消”的效果吧。过去不良的印象,从自己心中消失,在新的环境里,产生一种愿望,希望自我更新。
相同的现象,也常常发生在新学期刚开始时孩子的课业上。前一学期因为成绩低落,而完全丧失自信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漫长的假期之后,已经完全忘记以前讨论的印象,而兴致勃勃地准备开始用功了。很可能他们对自己这种心理状态的改变,并没有注意到。可是身为父母的人,如果在“履历消失”效果最好的新学期开始,不知道加以活用,以增进孩子读书意愿的话,那未免太可惜了。
新学期开始时,在孩子的头脑里,暂时从“能”与“不能”的评价中解放出来,呈现出一片白纸状态,这时,让他们集中精神在密度较高的功课上,就好比在干燥的沙地上注入水分一样,必然能够快速地在孩子头脑里储积下更多新鲜的知识。
拟定的目标愈具体用功愈有效率
在指导孩子做功课的时候,你是否常在进度上要求多一点?譬如说:“到九点为止,能做多少尽量做”或“尽量做快一点,做多一点”采取故意把目标弄糊涂的方法。 这种指示法的背景,除了父母考虑到不愿意勉强、加重孩子的负担量之外,还有暗自期许并打算:如果具体要求孩子在几分钟内做几题,万一他们有能力做更多,那不是“损失”了吗?何必多此一举呢?。 但是这种担忧和打算,其实对孩子的作业效率,绝对不会“尽量”提高。因为人们在对自己课以某项作业时,这作业的目标越具体,则为达成这目标所做的努力,也会变得越具体,而且这目标是否达成了,也比较容易判断。
因此,不仅止于“尽量多做”而且最好进一步确定几分钟能做对几题,拟定以时间、量、质为基准的具体目标,才更理想。
看得入迷时,何妨等一会
正在兴致勃勃看推理小说看得入迷的时候,忽然电话或访客来了。看到一半被打断,实在没有比这更令人心神不宁的事了。耳朵也听不进去对方在说什么,这对来客虽然是一件很失礼的事,可这边的全幅心思,依然还在刚才读到一半的推理小说上。这是因为某个情节正推向完成的途中,让人情绪紧张而兴奋,若不到完成,这种情绪便无法解除。 孩子也是一样,看到一半的漫画,或已经开始看的电视,如果中途被打断,要他们“好了!做功课的时间到了”去做功课时,也会引起和这完全一样的现象,他们心不甘情不愿地坐在书桌前,却心不在焉,还在想着刚才的漫画和电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做功课的效率自然不会高。
遵守自己所定的做功课时间,虽然很重要,但是时间不是为了要遵守而定的,是为了提高效率而定的。如果该做功课的时间到了,可是他们却正在迷于漫画或电视时,可以把时间稍微调整,等告一段落的适当时刻,让孩子紧张的情绪放松以后,再要他们去读书,才比较明智。
先苦后乐的“目标倾斜”法
根据问卷调查,对于有低年级孩子的家庭来说,父亲最烦恼的问题就是看电视与做功课不能兼顾。不管习题再多,或是明天就要考试,孩子一碰到他们忍不住想看的节目,就会把读书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对
于这件事情,父母往往会觉得没办法。其实象这样能让孩子着迷的电视,巧妙运用的话,反而可以增进孩子用功的效率。 幸亏电视节目不像孩子的其它玩具一样,随时随地可以带着跑,电视节目的时段是固定的,而且看的地方不是客厅就是餐厅,总是父母亲眼前看得到的地方。因此父母可以事先了解孩子想看的节目,而这节目播映前的一小时或三十分钟,可以订为孩子做功课的时间。
这个方法,不仅能发挥孩子养成固定生活习惯的效果,同时也学到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类在努力工作或读书时,“痛苦”作业的前方应同时安排有快乐的报酬。也就是说,不管多么痛苦的作业,如果前面有自己最期待的东西,就不太觉得痛苦了。 一想到做完这功课,就可以看自己最喜欢看的节目,那么不管是多么不喜欢的科目,都会觉得不痛苦了。这就叫做“目标倾斜”!表示人类在接近目标之前的时刻,学习曲线会显著地上升。 而且这做功课时间的设定,是在公开准许孩子看他喜欢的节目之下决定的,
因此,孩子应该不会有意见。甚至因此而稍微比平常多加一些课题,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消化掉。
先痛快地玩,然后好好读书
目前美国有一种受到各方瞩目的开放计划系统,实施开放式教育的学校,让孩子自动自发地拟定游戏与读书计划,已获得相当的成果。而从这些孩子所定的计划顺序来看,几乎都是在一天的开始先彻底地玩耍,然后才开始读书。
这点最能够表示孩子的心理。也就是如果有“想玩”的行动,那么就先让它彻底发泄出来,等到处于“玩腻了”的心理状态时,再让孩子读书,那么他就会专心定下来了。 其中也有一些孩子是整天都想玩的,然而这些孩子玩了几天之后,反而整天读起书来。在我参观过的一所山姆希尔学校,居然有孩子是整年玩耍之后,第二年整年集中读书,成绩反而变好的。 许多为了孩子不肯用功而叹息的父母,常会说“出去玩以前,先把书读好”或“把习题写完再去玩”反而往往得到反效果。 “好好玩耍,好好读书”这句话,正是“先好好玩耍,然后好好读书”的意思。
闹钟响起之前,功课已经做完
当我遇到截稿时间迫近时,常会把闹钟设定时间拨好,然后伏案赶稿,当然闹钟是放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不过这样做的话,我就会精神紧张地要把工作赶在闹钟响以前做好,这倒真的能使事情很顺利地进展。
也就是说,希望闹钟未响之前完成工作,变成一人努力的目标,结果确实就在限定的时间前把工作赶完了,这个方法应用在孩子的读书上,或许有用。 通常父母叫孩子读书的时候,往往是指定到几点或到几页为止。只提出时间或数量,这样不太能够提高对读书的紧张感。说得极端一点的话,也就是孩子很可能在你所指定的时间内,面对书桌发呆;或者可以在二十分钟内完成的功课,却拖拖拉拉地磨上一两个钟头。尤其是测验读书成果的考试,不得不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完定量的试题。
因此养成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完一定分量的习惯,不用说,对提高成绩是绝对有关联的。 于是,闹钟便成为很好的武器了。能在闹钟响以前做完功课,孩子的高兴程度会更加深一层,而只要这种成功的体验累积多了,孩子自然也就变得更加喜欢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