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茨威格
记得有一年的研究生英语考试真题有一篇主题谈“野心”的阅读文章,非常形象地分析了人们(外国人)是如何既想获得“野心”之好处又不想担“野心家”之“污名”,也才知道外国人与我们中国人一样都喜欢偷偷地将“野心”埋在心底而不愿将“野心”写在脸上。
《经济学人•商论》执行编辑吴晨在“TED”上也以 “野心”为主题做了一个演讲,主要从商业层面对野心进行了解读,认为野心是一种建立在企业家精神、盈利激励和投资推动基础上的稀缺资源,一种无论如何也要做出伟大创举的推动力,一种勇于突破的思维模式,是想常人之不敢想或不能想,同时又敢于坚持,最终彻底颠覆整个产业的游戏规则。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呼唤野心时代,因为野心是商业的原力,也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原力。
的确,国家的主题太过宏大难以触及,但作为个体,对此却是英雄所见略同。
突然想起不久前与几个刚出校门的小校友在市中心的一个热闹酒吧里就他们的创业商业计划书进行了大半宿的一次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我从小校友们灼灼的眼神和极快的语速中突然感受到了久违的“野心”,小校友们对创业前景那么的雄心笃定,那么的志在必得,喷薄而出的野心气息散发在这氤氲的酒气中似乎竟也有了别样的性感。
我隐约地感觉到:也许属于个人的野心时代已经真正地到来了!
01 个体崛起:你准备好了吗?
还记得狄更斯在1859年写下的那句千古名言吗: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百多年过去了,用它形容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依然十分贴切。你看,在同一个天空下,你看到了跃迁的希望,他却看到了曲终人散的愁暮。
如果你不是特别后知后觉的人,此刻的你已能非常清晰地觉察到当下的环境、周围的人群和河流的流向都不同以往了,而这种变化在我们觉知到之前很久就已发生了。此时此刻,那些先知先觉的人早已忙着收获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红利,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争夺着这个时代的制高点。
回头看看我们的父辈,他们可以迷信集体主义,可以将头埋在诸如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各种集体组织“温暖”的怀抱里,以一个没有独立意志没有具体面目的集体人度过一生,但我们这代人还能寻找到如此“温暖”的怀抱吗?又或者我们这代人还愿意以集体人的身份度过一生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这是一个崇尚个体崛起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个人野心的时代。
不管你有没有睁开眼睛看到这个趋势,或者说有没有足够的智慧觉知到这个趋势,这个来势汹汹的大趋势都将会裹持着每一个人奔向未来,唯一不同的是,有人被动前行,有人主动投入,因此必定有人被撞击得遍体鳞伤,而有人却可以趁势而飞。
譬如已成为人生赢家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乔布斯、马斯克、扎克伯格;譬如正在成功路上狂奔的众多创业者野心家们;譬如许许多多普通的先知先觉的个人品牌建设者们。只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多看了一眼,先想了一局,早走了一步,人生格局骤然改变,从此卓越平庸两重天。
那么,为什么你不能现在开始也让自己成为那个趁势而飞的人呢?
02 认知升级:目标决定你的人生版图
关于人生目标,我喜欢苏珊•桑格塔在日记第二卷《心为身役》里所展示的那种雄心:
“我有抱负,并不是因为我自鸣得意。5岁的时候,我向梅布尔宣称我要得诺贝尔奖。我当时就知道我会获得认可的。生活是自动扶梯,不是梯子。我也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没有聪明到能成为叔本华,或者尼采,或者维特根斯坦,或者萨特或者西蒙娜•韦伊。我的目标是进入他们的行列,作为一个门徒,在他们的层次上工作。我有,我当时就知道——我现在还有一个好脑子,甚至是一个强大的脑子。我长于理解事物——将他们理顺——并运用它们。但我不是天才。这一点我一直很清楚。”
我认为正是这样的雄心才成就了苏珊•桑格塔在写作和学术上的成就,最后将她推上人生的高峰,与西 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所以即使普通如你我同样需要一个人生坐标,需要一个高于我们才能的终极目标,并且让世界看见我们的雄心,听见我们的渴望。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当你真心渴望时,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忙!
人生无贵贱,目标无高低。
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想成为一个快乐知足的人,那就倾尽所能得其所愿,尽情享受属于你的人生;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想成为一个亿万富翁,那就以实现财务自由和人生自由为终极目标,用你的能力、智慧、眼光大大方方地获取财富;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想成为XXX家,就像《一无所有》的主人公谢维克那样,致力改变世界,谋福全人类。我想再没有比这更吸引人的人生目标了,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助你的。
你看,只要目标确立,人生就会开始幻化出多重色彩和无限可能,你预设的未来也终将成为你要抵达的未来。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说的更直接:“作为千禧代,找到我们的目标并不够,我们这一代真正的挑战是创造一个世界,其中每一个人都能有‘目标感’。这是真正幸福的关键,也是我们推动社会前进的唯一道路。”
03 拉紧弓弦:以速度打造高度
我非常喜欢费曼说的一句话:如果你喜欢一件事,又有着这样的才干,那就把整个人都投进去,要像一把刀直扎下去直到刀柄一样,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管会碰到什么。
这就是行动的魔力,确立了方向和战略,只有行动才能助你登上人生高峰。当然除了行动,你还要加速度,执行力和速度才是决定最后胜负的临门一脚。
▶首先克服该死的完美主义
丘吉尔说完美主义让人瘫痪!
完美主义是一种拒绝接受失败的认知模式,完美主义的成功道路只有A到B的直线模式,绝不接受对直线的偏离,更不喜欢横生枝节。
完美主义者害怕失败,需要时刻维持那种完美的幻觉,而不愿将失败视为一种反馈和成长的机会。对完美主义者来说,只有一种方式是合适的,而且是固定不变的,没有任何提升的空间,更没有问题和错误。
为失败而困惑的完美主义者,常常将时间浪费在:我要做到最好!要么完美无缺要么一无是处;要么交上去一份完美的论文,要么就干脆不交论文。
完美主义是事情耽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常常因为害怕失败而迟迟不行动,因为只要不行动就不会失败。
然而一个追求卓越的人,不会放弃自己的雄心,但也不会放弃整个旅途,能够接受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弯路,知道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能够接受个人的失败,清楚旅途和终点都是成功的一部分,允许有所偏离、有所中断、也有休整,能够将自己视作一个整体予于接受,享受更加持续性的成长。
笔者也曾是一个重度的完美主义患者,而且从不自知这是一个致命的思维缺陷,直到听了哈佛大学教授泰勒博士的《幸福课》后才恍然大悟,最后费了不少劲才将自己从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里拯救出来。
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必须将完美主义的认知思维切换到追求卓越的认知思维,不然你将永远无法开始,永远无法抵达你的目标。
而且永远记住: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完美的恋爱关系,没有完美的合作伙伴,也没有完美的成功道路。
▶学习扎克伯格的闪电速度
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好创意好点子,缺乏的往往是执行力和速度,速度就如一剂化腐朽为神奇的解药,也是成功的催化剂。
如果你已知道行动的重要性,但还不能感受到速度意味着什么,那就让我们通过电影《社交网络》将镜头切换到Facebook创建的最初时刻:
扎克伯格被女友甩掉的当晚8:13回到宿舍,晚上10:17开始动手做FaceMash——一款美女大头照对比评分应用,凌晨2:08同学萨瓦林回来提供了算法公式,产品马上上线,瞬间即为同学疯狂传播,凌晨4:00网站的流量异常,弄垮了哈佛的校园网,惊动了校方的管理人员。
当Winklevoss兄弟在犹豫是否要全身心投入做社交网站的时候,扎克伯格已经做出Facebook了。
当Winklevoss兄弟去找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告状时,扎克伯格的Facebook已经覆盖29所学校,7.5万注册用户。
正是在扎克伯格疯狂的执行和推动下,Facebook才能以疯狂的速度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铺开,然后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最后成功碾压Winklevoss兄弟,抢到了Facebook的创业优先权。时至今日,Facebook(已改名为Meta)已是一座市值20000多亿美元的商业帝国了,就像一个不可能的神话。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做,想法并不会在最初就完全成型。只有当你参与其中时才会变得清晰,你只需要做的,就是开始!扎克伯格如是说。
04 你给自己安排了一场怎样的人生盛典
凛冬将至,暖春渐近。
刚送走2024年的人们似乎都明显地感受到,将要迎上前去的2025有着更重要的天象悬挂在上空,同时也有着更为迫切的性命追杀尾随在身后。
有人说:阶层上升的闸门已徐徐关闭,再不上前一跃将永陷泥潭,然而却发现另一扇阶级流动的窗户打开了;有人说:机器人来了,人类上千年谋生的手艺活就要落入他们的手中了,只是另一些人却因能摆脱繁琐的工作正跃跃欲试准备开启另一种人生图景;有人说:我们对宇宙知之不及5%,那些维系着宇宙运行的暗物质暗能量我们一无所知,但这何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展开更广阔的想象呢?
仿佛到处都是危机,又仿佛到处都是机遇。
我们是处在新世界的起点吗?还是已来到了旧世界徐徐落幕的黄昏?我们如何来解读这个时代,我们又如何来辨别潜藏的生机。
作为个体,你听到自己的心跳了吗?你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了吗?你看清自己的未来之路了吗?你的目光就是你的道路,你的答案就是你的未来,你的智慧就是你的终局。整个人类命运如此,个人命运也如此。
那么,你给自己安排了一场怎样的人生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