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的娘亲
在吃不饱饭的年代,母亲坚持送我进学堂
我出生在胶东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母亲共生了11个孩子,其中4个夭折。我在男性中排行老三。家里人多物薄,我小时候的记忆就是穷。我家孩子那么多,一人一张嘴就是无底洞。父母每天日出而作,日落方息,只求能勉强糊住10余张嘴。
母亲是位身材弱小的缠足妇女,没读过一天书,但她的确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她跟父亲一起担负着繁重的农务劳作,还要整天为全家人的吃饭穿衣精打细算。为困苦的事情费尽心思,这是母亲生活的全部内容。
然而,在我长到7岁时,母亲竟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宣布要送我去念书。母亲说:“只有念书,学到文化,才能改变咱们一辈子在地里刨食的命运。不念书就没有出路,一辈子让人家看不起。我看小三挺机灵的,是块当先生的料,让他去念书吧。”后来,母亲又专门叮嘱我:“妈妈供你上学,就是希望你能做一个有出息、有志气的孩子,而不是像你爸、妈一样,一辈子都是睁眼瞎,累死累活连顿饱饭也吃不上。你上了学,一定得努力,争取多学点文化,长大了去当先生。”
在母亲的坚持下,我离开了整天赤着脚、光着屁股在村头玩耍的小伙伴,背着妈妈用旧衣裳改做的小书包,迈进了学堂,迈向了从此改变我一生的一个全新的世界。
为了母亲的笑容,我拼命吸吮知识的雨露。一份汗水,一份收获,我每次的成绩都会让母亲笑得像孩子一样开心。在母亲的支持下,我断断续续地读到高小。
就在我继续求学信心百倍的时候,国家和民族的灾难现实改变了母亲,也改变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