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害怕下象棋,水平有限。在孩子眼里我却是老师,结果可想而知,我俩下了个和棋。很是汗颜,这也许是最好的结果。
前不久在电影频道看的一部电影《棋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的爸爸特别爱下象棋,从未输过。下棋的痴迷程度几乎疯狂,家里的事情什么也不顾,一无所成靠孩子的母亲承担着家里的重担。最后,在一次全国的象棋大赛上输给了当时的象棋大师。想不通的他,在不久后,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以后的生活里也,妈妈对象棋极度憎恨。还给孩子把名字都改了,寥恨棋。12岁的儿子也很爱下棋,偷着学还和别人下棋。天赋让他一路走到了高手行列,与当初和爸爸下棋的大师决一胜负,以和棋结束。
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对输赢的理解,不让执念使自己丧失理智。不管对人或事都要留有余地,输赢只是在一念之间。
孩子学下象棋,也是源于去年暑假在公婆家玩耍,公公退休没事爱下象棋的原因教了他一些下象棋的基础知识。从最初的不懂,到现在的举一反三进步真的很大。但是心态上还是有一些争强好胜,这一点一直困扰着我。
今天下棋也是因为他身体不舒服,医院检查是中耳炎。心情也不佳,没人陪他很无聊。我就勉为其难的试着陪他,让他尽量调节一下因病带来的情绪。
我俩这盘棋下了大概有半小时左右,举棋不悔的约定是下之前定下的。相互厮杀,最后彼此就剩将军、炮、工兵了。只能重复的走步数,没有继续的必要了,原本的我是有胜算的,故意输掉了马和军,只为了换他的高兴。
这样的结局也挺好的,孩子的不断成长和充满信心也让我有些许安慰。下象棋的目的有的时候真的不能太在乎输赢,一味的追求赢得目的,在此过程中可能会输掉感情。
常言道“以和为贵”,不无道理。我把它放在下棋方面觉得也挺适合的,体验下棋的过程就是一种乐趣。不伤害彼此,照顾彼此的情绪这也是一种包容。
在生活中的你我,有时候真的缺乏这样的心境。因为一些人和事斗得死去活来,结果是两败俱伤。要不然就是老死不相往来,一点意义都没有。
这样的结局对我来说挺圆满的,孩子也很高兴。我想通过这样的经历,让他懂得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要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人生有很多事要学会放下,学会理解,学会包容,也是一种大度;这样才能收获更多,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