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
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
中国第一所现代美术学校主要创办者
中国第一本美术杂志《美术》创刊者
刘海粟先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也是技融中西、艺通古今、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家,我有幸在1982至1994年间追随先生左右,亲聆教诲, 受益良多。
刘海粟先生在国画、油画方面的成就极高,表现手法上变幻莫测,但我以为,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他始终坚持书画并进“以书入画”。刘海粟先生的绘画,正是得力于其书法用笔,而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极深。1981年刘海粟先生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时,有一幅书法作品《精神万古 气节千载》被“船王”包玉刚以12万港币购藏,成为一时佳话。
1921年,刘海粟先生随康有为先生学书法,深得康氏书学精粹,从《毛公鼎》《散氏盘》《石门铭》《石门颂》入手,又广涉唐、宋、明、清诸大家。1923年,他学习“康体”已形神俱似,甚至被康有为指定在赈灾义卖中“代笔”,但他并没有因此在老师,和前人的影响下亦步亦趋,而是深入堂奥, 博取众长,追求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与面貌。
先生书擅多体,于篆、隶、楷、行、草各臻其妙,但无一例外都是坚持中锋用笔,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显得凝练厚重,潇洒泼辣,大气、逸气、真气流衍,汪洋恣肆,他笔下的中锋线条,无论在书写性和写意性上都非常精湛,力度、厚度、深度,以及流畅性、空间性都很到位要做到这一点,难度是极大的。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书画的用笔中“侧笔”偏锋较易掌握,也较易出效果,但中锋用笔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力和对“骨法用笔”的深刻感悟,以气运笔,以腕着力,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先生曾向我讲解“中锋用笔”的奥秘:气沉丹田,意念在手,心力运笔,大臂运动(而非纯粹手腕运动),使无数的线点在一个平面上运动,从而产生力度美。为什么刘海粟先生许多绘画作品中的线条是一气贯通的了就是因为他是在运臂,不是在运腕,所以看他一笔下去,连绵不断,除了力量美之外,还有渴笔所表现出来的飞白,也是独具神韵,笔未到气已吞,与他的狂草《归去来兮辞》可谓异曲同工。这些作品“大巧若拙”。有些肤浅的人看不懂,以为很简单,但实际上,光是他的一根线,有些人一辈子都很难学到。
先生晚年书法以行楷为主,形态结构朴实无华,并不追求外表“光滑”“漂亮”, 而是着重于用笔的内在精神力量,因此形虚而神凝,令观者真正体验“笔力千钧”的视觉震撼。他的书写可实可虚,实为力量,虚为神韵,甚至大胆地运用破笔,笔锋破散,力量不散,虚笔“飞白”也意到。至于他书法之行气,更是呼应有趣,顾盼紧密。与此同时,他在浓墨、枯墨、湿墨的运用上也游刃自如,浓显骨魄,枯显苍润,湿显气韵,气息勃然。
先生书法能放能收,片纸尺牍、画作题款,结密流畅中见大气魄,而其臂窠大字造型结密,神完气足,尽显其过人的胸襟和精力。我亲见他在百岁寿辰时即席挥毫,写下巨幅对联“遍历五大洲四海风云,横跨三世纪百年沧桑”,笔墨之苍茫,行笔之力度,童心之稚趣,可谓进入炉火纯青、归真返朴之境界。
1985年,先生九十华诞庆典时曾对我说:“天成啊,我今年九十岁了,但如果活到一百岁、一百二十岁的时候,我还在写字!”一这句话很令我感动,先生对书法艺术的重视与热爱,及其在书法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怀念。
(作者谢天成,系刘海粟弟子)
▼
相关链接
2023年11月25日,“墨海龙蛇——刘海粟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作为中国美术馆的学术邀请系列展,这也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家、美术教育家与美术史论家刘海粟先生(1896年-1994年)的首次书法大展。
此次展览由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家协会、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美术馆(上海馆)、刘海粟美术馆(常州馆)共同主办。
展览系统梳理了刘海粟的书法创作,展出书法作品有150多件,展出内容极其丰富,既有擘窠大字如《砥柱东南》、《华夏天葩》,还有12米巨画《清奇古怪》,也有信札、对联、小稿、手卷、诗词,以及画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