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 多读“家书”

1


曾国藩家书

我的床头柜边一直放着几本“家书”类的书籍,多年一直陪伴着我,有空就拿在手边翻翻读读,每次都会有最新收获。

家书,通俗地讲,即指家长们用于训诫、教育自己子弟后代的文字。较著名的有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清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 等等。

家书,多么温暖的两个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天涯海角众游子,亲人家书心贴心”……这些名句,是家书文化的极好写照。家书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折射出不同家庭浓浓的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书,这种作为亲人间沟通的书信形式,似乎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

 2

 家书既是爱的寄托,也是情的承载,常读常新,每读每悟。


诸葛亮家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的这段千古名句,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千百年来,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兴旺而不懈拼搏。

 一生戎马疆场的清末爱国将领左宗棠,曾写家书予以子孝威:“......早眠,早起,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写字、温书要多遍数想解,读生书要细心听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人情味和父爱之心。

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治家亦有独到之处。他在写给堂弟郑墨的家书《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写到:“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勿为刻急也。”爱子之心,人皆有之。郑板桥老年得子,自然倍加疼爱。但他并未娇惯、宠坏儿子。而是强调要让儿子忠厚宽容,对他人富有同情心,即使嬉戏玩耍时也须注意这一点。其爱子之道,是先正品德,教子首先要做一堂堂正正、心地善良之人。这些观点,即使在今天也是值得称道的。

 在我国古代家书中,谈的最多的还是教子读书,望子成龙。其中,清初孙枝蔚的《示儿燕》写的很有特色。他写道:“初读好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勤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三国时王修的《诚子书》、明代彭士望的《示儿婿书》、清代毛先舒《与子侄书》等,皆为此类佳作。

3

在所有的“家书”中,我最推崇的仍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在日记、家书中时常记述祖父组织的“耕织家庭”,认为那时家里虽贫苦些,但却充满了生气,充满了喜悦,充满了家庭成员间的友谊和敬爱。

 从曾氏家书中不难看出,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是下了功夫的。曾一再表示“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了儿子读书明理 ,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作。“看、读 ”要5页纸以上 ,“写”要 写 字 100 个 ,“作 ”要逢三逢八日作一文一诗。尽管父子间经常相隔千里之遥,他总是抓紧一切空隙不厌其烦写信回家,细心指点。 这种指点,很少摆出父亲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朋友那样推心置腹 ,像老师那样循循善诱。

曾家世代重视礼义廉耻、勤俭质朴、孝悌尊友、忠君爱国的家庭教育。正是曾家勤俭而严正的教育,造就了曾国藩这个清朝的 “中兴第一名臣”。 一部流传于世的《曾文正公家书》无论是官家富户,还是平民百姓,几乎都可以把它奉为治家之典。

 4

我认为,前人留下的“家书”,基本上都是其全部真情与爱意的寄托,它不仅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而且也是极好的“育儿教材”。

 这些经典的“家书”,在我看来,其教育意义远比送孩子读如何名贵的学校抑或报什么样的兴趣辅导班更重要。

空闲时间,我们每个人不妨安静地读读这些“家书”,仔细聆听前人的谆谆嘱托,定会让你受益终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时光的缝隙里,不时 渗漏故乡的点滴 每一滴饱含相思 融化在那绵厚的泥土里 一眼清泉流淌不息 诉说遥远的祖先的故事 ...
    心海安澜阅读 238评论 1 11
  • 谶趁衬谌阅读 201评论 0 2
  • 早上吃了肉饼。 中午收拾书桌(不喜欢书桌总是乱七八糟),擦擦速写板。 看看小说,听听歌。 晚上记录文字。 晚上和朋...
    逆风追梦人阅读 129评论 0 0
  • 写在前面:因为我是做后端的,所以难免会从后端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关于交互的设计其实是通过后端去控制前端。 这个怎么说...
    JerryL_阅读 1,786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