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十成足色文艺女青年一枚。
生在旧社会里的新式家庭,女儿可以和儿子一样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幸而躲过了旧礼数对女子的束缚。
爱读书,也爱到处走走,才华横溢,学业优异的另一面,是生活能力的欠缺。不善家务,尤其不会烹饪在那个女子以持家为重的时代里俨然是另类。
像这样的文艺女青年,通常我们预期的归宿至少是一个能够在生活上照顾她的人,能托住她文艺理想的后盾。
可是杨绛却并非如此,她遇到了钱钟书,一个更加彻底的文艺男青年。
杨绛在《我们仨》里记录钱钟书分不清左右脚,不会系蝴蝶结,拿筷子一把抓,彻头彻尾笨手拙脚的一个人。
这两个文学上的巨人,生活里的白痴碰到了一起,似乎按常规套路的戏码是最后二人因为品尝到了生活琐碎的滋味而分道扬镳。
可是实际也没有,他们反而幸福、温馨地白头到老。
《我们仨》是杨绛对过往家庭生活的回忆。
书的三部分中,第一部分由一个晚年的梦做引。
紧接着在第二部分把一个梦境完整地描述出来,钱钟书、钱媛生病等事件都是真实的,然而发生的场景,个中细节却依托梦境而虚构。我相信,杨绛一定是愿意在这个梦境里多停留一会的,至少一家子还可以再团聚。
读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盗梦空间》,很多时候,梦境都比现实美好、温暖,所以才引得我们的贪恋。
第三部分是杨绛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回忆,用文字记录下平凡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透过杨绛对家庭生活的回忆,能够明显的看出她在才女和交际花相互渗透的民国,同样是文艺女青年里的另类。
那个时代特别流行家庭聚会,才女们都喜欢各路名人出入自己的客厅,成为自家的座上宾。
然而杨绛在《我们仨》里却真实地表达了自己不善社交的个性。对于家中的来客,自己要牺牲两三个小时读书的时间,还得勉力做贤妻,因而心里暗暗叫苦。
书中还不止一次地提到他们夫妻俩不善社交带来的后果,例如被人误解为清高。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向社会妥协,依旧坚持了自我,把别人社交的时间都拿来读书,享受自己真正的爱好。
杨绛和钱钟书对身边的朋友真诚相待,了解的人自然清楚他们的秉性,不熟悉的人没必要费力去澄清,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反而比同时期很多善社交的人潇洒得多。
杨绛在《我们仨》中提到,钱钟书的家族是标准的旧式大户人家,而她则是新家庭出身,所以其实并不算是门当户对。
在与大家庭同住的日子里,她也要尽力地去“做媳妇”,家里人多口杂,免不了各种矛盾,可是她并没有怎样的抱怨,而只是一笔带过,这其实才是女子最大的智慧。
家长里短的都是小事,但是哪件小事都可以衍伸而成为大事件。你更关注矛盾,还是更看重爱,是决定自己幸福与否的起点。
民国是个文人肆意追求爱情的时代,在那样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环境里,杨绛和钱钟书一辈子的甜蜜相守成为了一股清流。在我看来,他们的一世同心主要取决于两点。
其一是爱情。只有相互深爱的人才能做到只要我们两个在一起就好,无论他人怎样看待。在被人误解、甚至排斥的日子里,他们并没感觉怎样的苦,倒是乐得有清闲来看书。反而是电视剧《围城》热播后,大量的观众给钱钟书写信,惹得两人不知怎样处理才好,于是只好借钟书笔头快的光,傻傻地每封必回,颇费了一些功夫。
其二是本分。透过《我们仨》,很能够看出杨绛和钱钟书是怎样守规矩和本分的文人。不让多问的就坚决不多问,让交代的一定老实交代,让参加的活动绝对按时出勤。
从不妄言,从不偏激,所求的不过是规规矩矩完成工作后能多一点时间,读书为乐。
他们在那个时代中幸存了下来,在经历了无数风波之后,更懂得家庭团聚的珍贵,于是有言“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于是,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在生活里“探险”。两个生活上的白痴撞在一起,催生了一个全能贤妻杨绛。
苯手拙脚的钱钟书经常做坏事,不是打翻墨水瓶染了房东家的桌布,就是弄坏了门轴。每次苦着脸告诉杨绛,她总是一句话“不要紧”,然后自己把钟书做的种种坏事都修好。
为了能让两人吃上可口的饭菜,杨绛大胆地提出两人出去独居的建议,没有了租房主人的照顾,所有大小事务更要亲力亲为。
于是,杨绛开始盘算起生活里的日常,到离家近的超市里定期采购,记账记得清清楚楚。甚至从不会煮饭的她竟然也一次次地摸索出了很多道绝味的大餐,这让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二人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一段幸福的婚姻,一个温馨的家庭,爱是一切的基础,女主人的智慧和境界是决定性因素。眼前平凡的生活,在杨绛这里没有化为苟且,更没有吞没她文艺的追求,而是凝成了一段段有趣的经历,她在平淡里寻得了诗情和画意。
开局灿烂,结局亦圆满,这或许才是一个文艺女青年最好的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