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
辉辉妈妈说话的语速偏快一些,她能很快地说到重点,而且也能安静下来倾听老师的意见。
辉辉站在一旁不停的有小动作,一会摸摸这里,一会蹲下来找什么,一会又听妈妈唠叨几句。期间妈妈不停地提醒辉辉要专注,别动来动去。
辉辉安静的坐在琴前,开始练习,练了一会,就指着妈妈说,她正在后面看着我。
辉辉头也不用回,就能准确的说出妈妈在做什么?妈妈一听,急忙说那我走出去。
五分钟后,妈妈又悄悄走回来,像小猫走路一样,没有声音地坐回刚才的凳子上,继续看着孩子。
当老师开始指点辉辉的问题时,妈妈开始在后面提醒辉辉别动,认真听讲。辉辉扭头望着妈妈说,你就是要说我。
辉辉妈妈非常担忧孩子的专注力特别短,总是被老师投诉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于是辉辉妈妈就更紧盯着孩子。
辉辉妈妈不自觉的开始打扰孩子,当孩子开始专注思考的时候,她在一旁提醒要坐好,身体别坐歪;当孩子歪着头倾听时,她在一旁提醒别歪着头听;当孩子开始坐累了,靠一靠,她急忙提醒坐端正。
于是她的提醒不停的在孩子耳边响起,就像闹钟一样,嘀灵灵的准时响起。辉辉开始变得忙碌起来,当自己行为不端正的时候,就要应付妈妈的各种唠叨,久而久之,辉辉的小动作越来越多,妈妈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分析:
辉辉妈妈对孩子的提醒,就是一种内心对孩子不相信的表现,无法信任孩子能独立完成一项内容。
妈妈不理解,为什么他就这么多的动作?就不能安静坐着好好听吗?
妈妈太在意孩子的行为表现,反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希望孩子专注,就应该反着做。
建议:
从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不是因为家长提醒了就会专注的,而是因为感觉到眼前的这个事情太有意思了,而开始持续专注的学习。
家长要从内心建立对孩子的信任度,相信孩子,孩子会越做越好。越是怀疑,越是会不放心,越是频繁打扰、打断孩子的思路。
家长要尽量不在孩子和老师面前重复说这个问题,而是从其他方面吸引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不在注意到家长的意见,而可以专注眼前的事情。
家长要从孩子的心里和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自己预想的优秀孩子出发,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能像我这样优秀呢?这不是在教育孩子,是在让孩子复制一个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