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错误地以为《诗经》只是一本诗歌集,没想到儒家之所以把它当作经典,是因为它是: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是道德文章,我们今天说的社会风气的“风”就是它的第一部分。
我们最为熟悉的《关雎》古人就说它讲的是:“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是讲的周文王和他的妃子大姒的爱情故事。现代人不这么说了,我们说这是青年男女在劳动时的爱情歌谣。
是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每一个人的自然情感,而“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也确实有点劳动场景,和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类似的意境。但“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就太小资了,劳动男女之间的感情传达,一般也只是干着嗓子,给你吼几声,不大会带着琴瑟的。而“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连小资们也玩不起了。
所以我愿意按照古人的这些解释走,所以读《二子乘舟》,就再去读读《左传》里关于卫宣公那两个儿子的故事,读《硕人》,也要了解一下庄姜的故事。这样也许局限了诗歌的境界,但也弥补了我想象力的不足,毕竟有故事在背后更好理解些。
《韩诗外传》就是用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来为一些诗经中的诗句做注解。汉朝时共有四家对诗经做注,流传下来的是毛亨的,所以现在把诗经又叫毛诗;另外一家是姓韩的,正传没有流传下来,传下来的只是这本《韩诗外传》。
不过这样想对我来说的麻烦是,又得看看《左传》。
《左传》是作者对孔子做的《春秋》的一种注解,其他流传下来的注解还有《公羊传》和《穀梁传》。后两者只是对《春秋》的微言大义做注解,偶尔提到一些历史故事,而左传里却有特别多的故事。
想来也有趣,孔子修《春秋》的时候,并没有用《周易》算出其后有个秦始皇的人,会把各国的史书烧掉,他以为,历史故事你自己可以到各国的史书里去查,我就把这纷纭复杂的历史中挑出这几条来,加上他特有的文字手法(微言大义),作为我对这一年的评判,结论由读者自己下。这很像我们今天的行为艺术,只是他用的素材是某些历史事实。
春秋所展示出(不是直接说出的)价值观,被后世儒家尊为万世法则,而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并不知道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也就无法理解孔子做出褒贬的缘由。《左传》正好弥补了今人的这点不足。
命运最有趣的地方是,《春秋》也好,《左传》也好,本都不是历史书,却几乎成了那段历史的唯一记录,而且其后这两千多年,所有的正史都是按照春秋体写成。(司马迁的《史记》到底是否有其他可靠来源不得而知,《史记》关于先秦的历史更像是根据传说而写的野史,里面充满自相矛盾的记述,汉唐的学者遇到和左传有出入的地方,大都采信左传)
东晋的学者范宁是这样评价春秋三传的:《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之所以说《左传》“其失也巫。”就是《左传》不但故事丰富,还动不动就占卜,而占卜大都用的就是《周易》。
反正是漫无目的地逛大街,没有作业要交,那就再读读《周易》吧。
终于在《周易》上停了下来,有一种想仔细推敲的欲望,于是就反复的看,并且把读后感汇聚起来,形成了一个系列,放到了简书里。其实应该改个名字,叫《周易演义》,因为各爻的故事是我杜撰的。但上网一查,这个名字已经被人用了,只好作罢。
将来如果有可能,很想再写个《春秋大义》,尽量能恢复我所以为的孔子本意。但往下这段时间,计划像读周易这样,认认真真地读一读《尚书》,就把《尚书》按我的套路叙述一下,叫做《尚书正义》。其实尚书和周易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我不知道我能读到什么程度,写到什么程度,先发表个序言,逼迫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