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笔记(九)读《宁古塔》有感

读《宁古塔》有感

看清剧时,经常听到将有罪者“流放宁古塔”的台词,原来还以为宁古塔是一个虚构的地名,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宁古塔》才知道原来确有此地,就是黑龙江的宁安市,而且,清朝时,这里确实是多少官员心底的噩梦。

流放宁古塔的都不是一个人,大多是一个家族。这就要从“株连”说起了。为了维护天家的威严,统治者发明了“株连”,一人犯错,就要连根拔起。所以当时的人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心中有些想法,也不敢付诸于行动,生怕一点差池会祸连九族。所以整个社会就成了一潭死水。

但祸事不是藏拙就能避免的,总会有人会因为一些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原因,或者因为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同宗亲戚,被迫与自己的家人,亲戚,甚至包括邻里一起走上了流放的道路。

于是“宁古塔”就成了地狱般的存在。

去往地狱的路上是另一个地狱,寒冷,野兽,饥饿的当地人,让这些曾经衣食无忧的“名仕佳人”将近一半走不到目的地,就横尸他乡。

到了目的地的那些人,命运早已被天家安排好:奴隶,苦力,娼寮,换马……曾经的锦衣玉食,娇贵矜持恐怕在梦中也不敢出现吧。

流浪的生活是苦的,但是有一部分流放者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回报这痛苦的生活。凡是被流放的官宦多是世代饱读诗书的清流之家,文化底蕴深厚,他们把自己骨子里浸润的这些人性与文明带到了蛮荒的流放地,在这块荼毒,磨砺自己的土地上教书,教耕作,教医学,教经商,使这片寒冷的土地多了些文明的热量。没人命令,也没人恳求,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只是源于他们骨子里的那份高贵,那份在苦难中还能保持的高贵。

余秋雨在文末这样评价这些流放者:“毫无疑问,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

高贵是镶嵌在人的骨子里的,它不会因着人的身份地位境遇的变化而消失。流放者如此,你我亦如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周末在家,终于有时间补上“中国古诗词第二季”的节目,每每读诗,内心那颗文艺的不安份的心就又被释放出来。一样的诗在不...
    芷洁阅读 395评论 0 0
  • 等我们年老了去旅行,我想把烤箱带在车上,还有面粉、鸡蛋、细砂糖、奶油什么的,住到一个地方就十天半月不走 亲自烤蛋糕...
    独角落幕阅读 269评论 0 0
  • 大陆法系、代议体制、律师和陪审团制度、水泥……罗马军团用手中的短剑传播着自认为“文明”的同时,这些至今耳熟能详的名...
    DizzyHint阅读 888评论 0 1
  • 我的朋友英她的女儿刚刚好比我女儿小一岁,她常常感慨:“孩子长得那么快,好像还没有抱够,她就一溜烟长大了!”是呀,我...
    柚稚妈妈阅读 969评论 31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