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
我喜欢诗是从海桑的《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开始的,感觉自己逐渐能感受、欣赏每一首诗的感情与意境。而戴望舒《雨巷》这首诗很独特,是让我读一遍就能感受到美却不知美在哪里。
人们对于这首诗的争议也很大,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诗。我刚开始也认为它是政治诗,寒冷、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映射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时代背景,而那丁香一样美的姑娘的深深哀怨,代表着人民的心声。但是在我仔细品味第六段时,我的观点改变了,我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这一段如果从政治角度解读,无论如何都过于牵强。如果一首诗只拉出几个意象,而完全不顾全诗的整体意境,这样的解读未免生硬。我认为如果按照爱情诗角度来理解,联系文章写作时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全诗就会通畅很多。
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 此时政治风云激荡,全国处于白色恐怖当中,同时诗人也苦苦追寻初恋未果。戴望舒因为施蛰存认识了他的妹妹施绛年。当时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主编,而戴望舒的诗却一直不被认可。施蛰存在《现代杂志》里推荐了戴望舒的诗,所以两人的关系越加亲密,也因此认识了施绛年,不由自主就被这样一个姑娘吸引了。但多年暗恋,大胆表白换来的却是施绛年的冷漠对待。所以我想,《雨巷》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失恋的这样一段特殊时期,这样一段需要“转角遇到爱”来改变的心境。
在诗人被拒绝后,多种复杂的感情交织起来,痛苦,凄凉,愤怒,不甘,在一瞬间席卷而来。于是大男子主义情感爆发了:在我的哀曲里,如果能消了你美丽的颜色,散了你那高洁的芬芳,消散了,甚至你那太息的目光,你是不是就会属于我。用今天的说法,这里是比较病娇的。但诗人马上恢复了理智,我仍然一如既往地爱你,即使你冷漠的拒绝我,但我还是喜欢你,我还是希望飘过像你一样虽孤独但清高,高洁般的女子。
搞文学的人在恋爱方面可能会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喜欢相像而不是互补,戴望舒也不例外。他说他想要一个丁香姑娘,冷漠、凄清、哀怨、惆怅,这样的姑娘一如大观园里的那个动不动蹙着眉头,捂着胸口的林妹妹,在外人看来绝对不算是理想的恋爱对象,但是作为当事人的戴望舒或者贾宝玉,他们喜欢的却只是对世界对人生有着同样态度和价值取向的人而已,“我们的观点是相同的,我们能够聊到一块去。”互补的婚恋观是出于精致的厉害算计,成就的是外表光鲜的“金玉良缘”,而相像的婚恋观则重视心的感受,是注重内在愉悦的“木石之盟”。爱你,爱你的冷漠,爱你的哀怨,爱你的长长的太息,实际上是在爱上另一个“长太息以掩涕兮”的自我。——这么理解起来,似乎却又回到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