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个书店&咖啡厅,翻到一本台版书,叫做《日本大众食堂让人无法忘怀的招牌料理》。
图片实在诱人,看着看着几乎口水都要流下来。想起了七八年前在长崎的一些有点久远的回忆。
刚去时还完全不会做菜,落地的第一、二天,都是吃的便利店买的杯面和面包……待锅碗瓢盆齐全,做的第一道菜是黄瓜炒香肠。因为根据我的强盗逻辑,这道菜的两样原材料都即使没炒熟也可以吃下去……
后来慢慢学,慢慢养成习惯。每周翻看两次我带过去的“百宝书”——《百吃不厌的家常菜328例》,记好想做的菜需要的食材、调料,一周两次在学校附近或宿舍附近的大超市采购。最凶猛的一次,买完回来在宿舍门口的体重秤上称了,发现自己拎着10斤重的东西,走了两个地铁站,爬了一个巨型大坡。
即使如此也还是很快乐。很多个下午我在四五点钟放学归来,把购物袋甩上桌子,先喝一瓶养乐多,再把水果、巧克力、蔬菜、肉类分装和归置到小冰箱里应有的位置。接着,有条不紊地洗米、煮饭、洗菜、切菜、炒菜。这过程里,可以看到窗外的夕阳已在墙上晕染出一片越来越大的橘红色,时不时会有邻室同学走过来,用带着不同国别口音的日语说一句:“好香啊/好辣啊”。
照着菜谱做菜,比自己瞎倒腾当然有乐趣很多,只是风险也更大。顺利的时候,会做出香气四溢的小炒肉、葱爆羊肉、可乐鸡翅、水煮鱼、干煸四季豆、麻婆豆腐、辣白菜炒五花肉、肉丝荞麦面……不顺利的时候,会对着一盘奶汁白菜又气又饿地无法下咽,或是被好不容易用从中华街买到的咸鸭蛋做成的咸蛋黄焗南瓜齁到想哭。
又过了不久,在学校图书馆被我瞄见了一本书名类似于《一个人也可以做的快手菜!》之类的小书。也是光翻翻图片就足以让人两眼放光。
借下来之后,我拿了个小本,又开始了一项很有仪式感的活动。第一步,选择我很感兴趣、跃跃欲试的菜式。第二步,阅读日文的做菜步骤,整洁抄录在浅绿色封皮的小本本上。第三步,购置相关调料和食材,不畏风险、勇敢实践。
说起来,日本年轻人做饭的风格已经非常西化,小书上并没有什么非常传统和复杂的日本料理。倒是试了几个类似奶油培根焗饭、某种据说是法式家常菜的胡萝卜土豆洋葱汤、豆芽韭菜炒鸡肉之类的融合菜……因为不太是平常自己会做的菜,哪怕口感一般,做出来之后也有种奇妙的成就感。
那一年的暑假,去北海道旅行+homestay。在旭川的寄宿家庭的妈妈真是非常有礼貌又暖心的人。在他们家吃的头一顿饭,印象中是有当地特色的成吉思汗烤肉。当年20岁的我,左边10岁的小女孩,右边5岁的小男孩,受妈妈所托,携手穿过街区到另一头的超市去买饮料、零食和一点点缺的食材。
回到家,妈妈已经做好了一大盘成吉思汗烤肉。小女孩很贴心的说:“妈妈你煮太多了,这个份量对女人来说太多了!”但我还是轻而易举吃光光了……离开旭川的那天,妈妈知道我很感兴趣,还送了我两本主妇杂志出版的菜谱。
虽然工作和租房以后,也随时都有可用的自己的厨房。但不知道是惰性,还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再也没有那样愉悦单纯地为了享受过程而做菜了。小绿本和厚菜谱,都静静得躺在远离上海的老家抽屉里落灰。
最后放一组最爱吃的日本家庭料理网图,怀念一下那段不可逆的时光~
姜汁炒肉片
玉子烧
鸡肉鸡蛋亲子盖浇饭
卷心菜包肉
酱煮青花鱼
土豆烧肉
日式猪肉酱汤
长崎海鲜炒面
冲绳苦瓜炒蛋
煎汉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