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耽搁了好久的文章,我一直想写,却迟迟未落笔,有些东西能明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触越来越深,但不一定写得出来,事实上,育儿理论都不难,难在于深入的理解和践行,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和践行“倾听”这个概念吧。
长了耳朵就能听,听是人的本能,但是听到和倾听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尤其对孩子来说。因为倾听不仅包含了听到,还包含了专注、理解、接纳,这是三种不同层面的听,却对孩子整个心理的发展、亲子关系的建立乃至自信与自尊的养成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不知大家是否有听说过55387定律,意思就是,沟通的效果55%由人的外观、视觉、仪态决定,38%由声音、语气和口吻决定,只有7%由谈话的内容决定。作为家长,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我们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在听孩子说,有跟孩子好好沟通,至少对我来说,我女儿每一次的发言,我认为我都有听到,但是,是否真的全部听到,在听到的同时,是否有转过头看着她,是否能领会她说话的内容及背后的含义,是否在内心真正理解和接纳她此刻的感受,我们是怎样认知的,又是否在她说完之后给一个认真的回应,我不保证每次都可以做到,我们并不一定能时刻都关注到自己,所以,这就要依靠另一个强大的力量,即“正念”,很多时候我们是脱离正念存在的,自己所有的反应都是在无觉知的状态下发生,或许我们听到了说话的内容,但忽略了说话的状态,这样才使得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效果变差,所以我要把“听”这个概念从潜意识抓取到显意识,好让我能够真正的倾听孩子。那么该如何倾听,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步骤:
1、双眼看着孩子。这是一个极其简单但异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你每次说话习惯了看着孩子,那么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学习到跟别人交流时看着别人的眼睛,是一种真诚和关注的表现,在你传递给他认真、关注的同时,他收获到的不仅是此时此刻的被关注、安全感,而且学到了以后对待别人的真诚。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几乎是人很难觉察的习惯性行为,习惯了就会做到,所以我们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跟他说话,让他感受到爱、尊重和被关注,同时也让他学会这样去对待别人;
2、耐心的听孩子说话。不同的孩子发展阶段不同,语言表达也各有差异,很多孩子到五六岁时也未必能把一件事情或他的感受描述的非常精准,他往往需要很多的时间嗯,啊,并反复重述一句话,看似没有逻辑也缺乏核心内容,但只要你耐心听下来,仍然可以听到他想要表达的一些内容,这可能是我们了解他在幼儿园或其他我们不在场时他的体会最直接的途径,一般孩子不会说谎话,只要你肯认真听,他就愿意说,并尽他所能的描述清楚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也锻炼了他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增强亲子关系,你的耐心倾听也极大的满足了他被尊重和被关注的需要,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莫大的滋养;
3、接纳孩子的感受。接纳就是不带任何评判的接受孩子的感受、想法和行为,理解孩子。因为“爱满自溢”,孩子只有被父母接纳,才能够接纳别人,才能够接纳这个世界。怎样才是真正的接纳孩子呢,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有接纳孩子,但仍然会不由自主就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感受去评判孩子,除了这种刚吃完东西的时候喊饿,摔倒后教育他“不疼不疼”老生常谈的接纳,还有,在孩子见到亲朋腼腆的时候,他嚷嚷着买一个玩具又后悔的时候,舞台表演临阵怯场的时候,非要报名上课不肯去的时候,都需要我们的接纳。接纳是我们发自内心对他的接受,无论他是对的,错的,好的,坏的,统统理解,但是接纳不等于接受,不等于我要依照孩子的情绪来做事,那样会成了纵容,我们依然需要按照原则来办事,但是在情绪的当下,我们接纳孩子;
4、回应孩子。回应孩子很关键的技巧无非几步:共情孩子的感受,表达你的感受,说出解决方案。我们一定要先从语言上承认孩子的感受,一方面让他直接感受到被认可,另一方面也教会他对这种感受的定义,掌握新的词汇。其后,我们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赞同或否定,孩子在被接纳后往往是可以接受不同意见的,如果他还不能接受,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否定和道理,我们只要给孩子多点时间慢慢接受就好。其次,我们应该给出相对公平的解决方案,并非一味站在家长的角度对孩子提出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最终达成双方同意的解决办法来执行。
这样看下来,是否倾听是与孩子的互动与交流最重要的基础,原理很简单,践行却不容易,我深知这对很多人来说完全就是大道理,我自己也未必能做到,但是,当我把它总结出来,我会在内心默默的给自己一杆秤,告诉我这样做是对的,也默默的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进步不是吗,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