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用叫车软件叫车回家,明明一上车我就把路线告诉司机了,结果在高架桥上,没有提前出辅路,最后只好绕路走。
我当然生气 !
废话!换谁谁不生气啊?
随口发了两句牢骚——真的只是两句。
“你这开哪儿去了?”
“这可绕了一大圈!”
司机倒不干了。
“就多了1公里!”后来自己又说是1.7公里,1和1.7差距还是不小的吧。
“你这是什么意思啊?”
我没什么意思啊!你开错了路,我还不能发一句牢骚了?谁又应该为你的错误买单呢?
“我一回头没看见,就出不去(辅路)了!”
“我开了空调,窗户上都是气,看不见路。”
我……
我不想再理他。
小伙子年轻气盛,一赌气就说:“一会儿到了,我把车钱微信转给你,我白拉你还不行吗?”
我说:“我的时间就值20块钱吗?”
“如果我还有事儿呢?我赶火车、赶飞机,耽误了,你退我票钱吗?我有事,你赔我事的解决吗?我带孩子上课,你赔我孩子的课吗?”
……
他以为我是怕他故意绕远路想多收钱,
他以为我是抓住他的错误大做文章,
他以为我是心疼钱、想讹诈,
有句话说: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
我或许可以说:认知限制了你的理解。
我是不满,因为你错在先;
我是生气,因为你错了还没有好态度;
我是着急,因为你耽误了我的时间;
时间就像金子,但时间比金子还宝贵。难道你没学过吗?
到达以后,司机气哼哼、又不甘心地说:“我加你微信,把钱给你。”
我说“算了。不让你白干,我也不会投诉你,因为那样浪费的是我的时间。”
细想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做事儿分神的例子——什么没看见、没来得及,其实就是开车不专心呗!
成年了做事还这样,做学生的时候呢?(不要和我说,他只是一次不小心,因为看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没高明到哪里去。)
再讲一个丢东西的真事儿。
我不是经常去针灸吗?有一次去,一位老太太一进诊室,就对医生说:“哎呀,我又把条子弄丢了!”
我一听,这丢条子,不是第一次了啊!不然怎么会说“又”呢?
医生也没办法,只好说:“让您收好收好!”
“我放在棉袄的口袋里,拿东西的时候可能带出来了。”医生也拿她没办法。——年龄大啊,医生也不好意思说她,但是又实在气不过,说她:“你把它放好,放在一个袋子里。”
她说:“我……嗨,我明明放好了的。”
我实在忍不住了,笑着说:“这不是钱,要是钱,您就不丢了!”
谁知道老太太说:“钱我也丢!手机也丢!衣服也丢!哪年都丢好多东西!”
我无语。
“那您可真有钱!”旁边的人揶揄到。
后来的场面,更逗!老太太上了床,扎了针,一边看着手机。过了一会儿,听到“砰”的一声,她叫道:“哎呀,医生,我的手机掉到床缝里面了!”
哦我的天哪!
我不由得浮想联翩:这老人家,要是帮忙带孩子,那得带成什么样啊?我可是看到过老爷爷接孙子,自己跑得没影了的实例的!
再举一个好忘事儿的吧!
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小家伙天真可爱,什么话都不避讳。有一天放学的时候,忽然当着家长和我的面,说“老师,昨天我妈妈把我掉到马桶里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呢?
后来我猜测:可能是马桶比较大,口宽,孩子又瘦小,妈妈本来扶着孩子,但是有事儿就忘了这茬,手一松,孩子就滑到马桶里面去了。
没过几天,有一天孩子上课要用练习册,他委屈地说:“我的练习册被我爸带走了!”
我又是一阵迷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后来下课后收到他爸爸的微信:老师,对不起,我把孩子的练习册装进公事包里,带去上班了!
每每看到学生丢三落四,家长也不当回事,总觉得孩子还小呢,我就会想起这三件事儿——
习惯是什么?
就是做事的时候不用过脑子,完全靠一种下意识,一种本能。
很多习惯小时候觉得是小事儿,不去下功夫改,长大了,就渗入了你的骨髓、你的血液,成了你的一部分,越来越难改、甚至改不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