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家,兄弟姐妹齐聚,不可避免的谈论起各自工作。
表弟A就职于一线城市某互联网大厂,履历光鲜,待遇丰厚,一直是大家眼中公认的“别人家孩子”;
表妹B刚毕业不久,考上了老家公务员,虽然收入不高,但节前刚经历一波涨薪,财政部门还贴心的补齐了全年差额;
两相对比,众人纷纷表示,还是B的工作“更靠谱”“可持续发展”“更有安全感”。
前段时间,清北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各大媒体纷纷打出标题:
七成清华毕业生进体制内就业。
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很难不让大众觉得,经济形式已经严峻到连全国最优秀的学子都要选择更安稳、有保障的体制内工作。(当然,体制内并非不需要引入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后话。)
诚然,在这个不确定才最确定的时代,体制内的安稳,像是寒冬里被保护起来的一盏烛火。那一丝温暖,让不少人心生向往。
除了刚毕业的小朋友,甚至很多工作多年的职场人,也赶在35岁deadline到来之前去考考看,“试一把运气”!
所以,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吗?
这可能取决于,你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想要选择加入这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战斗。
俗话说,“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同样一个解决方案,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曾经在咨询中遇到一个这样的故事:
小C是一位一线国企的高级产品经理,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也在这个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后来跳槽到一家民营企业担任产品总监,这原本是非常好的职业上升机会。
但民营企业的工作节奏和频繁的人员流动,带给他很大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逐渐从职业扩大到对未来人生之路的担忧。
当他提到,他正在考虑要不要趁年轻考个公务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会不会是在当下“安全稳定”的部分缺失太严重,以致于急切的想要寻找相反的方向。
而这个方向,未必真的是他想要的。
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一起梳理了他的问题(现状),他对职业的目标、愿景、价值观(期待),几种解决方案(行动),以及当前存在的障碍。
答案慢慢的浮现出来。
至今,他仍然在那个当初差一点就要放弃的岗位上,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对生活的掌控感也渐渐回来了。
“编制”并不是“安全感”唯一的解药。或者说,不是适合每个人的解药。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位表妹,早早就锚定了“体制内”这个目标,为此付出再多辛苦也觉得值得。
即便已经如愿捧上了“铁饭碗”,工作中同样兢兢业业,完成的非常出色。虽然琐碎辛苦,但也乐在其中。
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算适合?
兴趣产生了快乐,努力提升了能力,能力兑现了价值,而这份“值得”又能进一步强化我们热爱的领域,更加聚焦与投入,“三叶草”就进入了更大一圈循环。
如果你也在考虑,“要不要去考个编制”这样的问题,不妨先停下来看看,到底是哪个叶片出现了问题呢?
欢迎约我聊一聊。
个人公众号:在探索中
只要你探索,就有我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