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归根的真正意义
骡子这部影片的主题非常简单明了,就是一个90多岁的老人回忆往昔,觉得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与家人一起的时光,无论你要追求什么,最不可落下的就是你的家人。这让我想到一部经典的影片《猫和老鼠》,老鼠在家里待够了,给猫留了一封信,说家里的生活有些乏味,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等他从外面的世界回来,发现猫在睡觉,他悄悄地把留给猫的信扔掉了,因为他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他最留恋的却是有那只猫的家。我想这便是中国古话“落叶归根”的真正含义——人老了,就想回到家乡的故土,因为那里有他的家人,他希望他死的那一刻,他最爱的人能陪伴着他。而那个“根”不是家乡,而是家人。
美好的事情就在身边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是老人吃着喷香的三明治和年轻人说,这是加州最好吃的三明治,年轻人却讽刺老人说“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你虚掷时光,这吃那吃现在还没有出人头地。”老人却悠然地品尝着三明治的美味,并不理会他们。后来他对那个警察说:“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总想出人头地,却错过了世间很多美好的事情。”我们这个社会对出人头地的解释就是拥有很多的钱,或者拥有很多的权,便享有这个世间的名利。很多年轻人想要出人头地,所以背井离乡,艰苦奋斗,牺牲自己的健康和自由,专注于出人头地这件事情,当自己想跳出来去享受生活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走到了名利场的漩涡中间。我想其实很多美好的事情都是免费的,当你抬起头,你会发现天很蓝,云很轻,其实你不必那么拼,无论你贫穷或者富有,健康或者疾病,出人头地与否,爱你的人始终爱你。
道德的最高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道德的最高阶段是普遍伦理定向,即凭自我心行事。尽管法律有所限制,不过若因此而无法实践自己的道德观念,纵使犯法也在所不惜,因为那些法律是有违其建立的原意。我想我认可这部影片的原因就是他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评任何人,深人所见于物者深,浅人所见于物者浅,最大的宽容来自于最深的了解,老人曾经劝年轻人:“年纪轻轻干啥不好,干些违法的事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好吗?”年轻人却反问老人:“我是被老板救活的人,在赌场他就算个人物,出了赌场,他能干什么?”老人沉默了。
如果你爱的人濒临死亡而你又身无分文,你唯一能筹钱的方法就是去偷去抢,那么这个时候你会去么?有的人会说,我宁愿是我去代他承担这所有的病痛,我宁愿生病的是我来换取他的健康,随便说两句不可能的话,谁都可以。但有一些人却用自己的行动,就是去偷去抢,也要拯救他最爱的人的生命。我想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知错故犯的人看成是他们在用自己的道德去拯救另一个人的生命,如果只有一个人的沦陷才能换得另一个人生的希望,他宁愿沦陷,不要这道德与尊严。这让我想起了白夜行的一句话“我的天空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从个人来说,他用实际行动把别人生理的病痛转换成自己心理的折磨,具有牺牲主义精神。从社会角度来说,他是违法的要被谴责的,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制造了大众的恐慌。我们把这个事例进一步极端化,倘若所有人都不去偷不去抢,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因无钱医治死于自己的面前,人们会渐渐变得麻木和冰冷。倘若所有人都因为缺钱去偷去抢去做违法的事情,社会就会混乱。正因为道德有时候无法约束个人行为,可能有些人会为一己私利不惜违反道德,才会出现司法这一机构来维护国家统治,违反道德的人受到了惩罚,那些被偷被抢利益受损的人心理平衡也就不闹事了,这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社会稳定了。
二战后东京审判,当时很多国家的法官都不同意日本战犯的死刑,他们觉得不管别人怎样犯错,我们都要有一个高大上的慈悲之心,用宗教用道德去感化,不可杀生。但其实这些战犯也是一群尴尬的群体,他们把自己的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看成自己的使命。我不相信他们不知道杀人,杀中国人是错的,是不道德的,是违法的。我想他们是觉得如果杀别国的人能使自己国家的人得到生存与发展,那么他们宁愿用自己的道德和生命去换他们未来子孙好的发展。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可耻,甚至觉得光荣而伟大。从这一层面来说,如果想要维护世界和平,就一定要启动司法。他们已经超越了道德限制,再想用道德去唤醒或是忽悠他们就没那个必要了。死对他们来说是解脱也是最好的归宿。
老人在影片最后拒绝了律师的辩护,自己大声认罪“Guilty!”那一刻,令所有人肃然起敬。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也达不到道德的最高阶段,但我想这个90多岁的老人已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