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玉门这个名字在眼前掠过时,脑海里不禁想起“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其实,玉门关并不在玉门市境内,而在敦煌西北约七十公里的小方盘城。“玉门油田”不仅是中国第一口油井的诞生地,也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在新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次来玉门出差是我第三次来玉门了,第一次是2003年,19年前了。第二次是2013年,9年前了。第一次来玉门,高原反应很厉害,头疼,流鼻血,走路喘不动气,成宿睡不着,在这里只呆了一个星期,就离开了。2013年来时也是高原反应,头疼,感冒了,呆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回青岛了。这次来玉门,没有什么反应,感觉还可以,分析原因,应该是我跑马拉松的原因,身体素质好了的原因。这次来玉门感受很深,忍不住想写点儿什么。
玉门,顾名思义就是“美玉之门”,因西域和阗美玉通关而得名。地处祁连山脉一个偏僻的县级市,隶属酒泉市管辖。比起全国其它县级城市来说,无论人口、面积等等,实在太小了。然而,这座因石油而闻名的城市,是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是新中国的石油“摇篮”,更是伴随中国三代石油人成长的地方。以前曾看过一篇有关玉门油田的报道,让我们再重温这些史迹吧:
1939年3月,一群外来淘金者在玉门老君庙人工挖掘出中国第一口油井,让中国从此摘掉了“无油国”的帽子。
1957年12月,新中国宣布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
1958年,玉门市从现在的玉门镇整体搬到70公里外的玉门油田所在地——老君庙,与玉门石油管理局合并设立玉门市。此时的玉门油田成长壮大为一座集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制造、石油科技为一体的大型现代石油工业基地。
截至2002年,玉门油田共开采原油1亿吨,如果用装载30吨的卡车排列起来,可以绕地球1.6周。
2003年,经过80年的开采,石油资源已近枯竭。市委政府和玉门油田从老君庙相继搬迁。
今日重回玉门,楼还是那个楼,商场还是那个商场,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只是物是人非,想想二十多年前的十多万人鼎盛辉煌,现在只有几千人的寂寞和荒凉,留下了岁月的沧桑,让人唏嘘不已。
一条街,两条路,一个红绿灯,站在老玉门的街道,感受到却是一股纯粹的美,人的单纯和内心的安宁,脱离世俗的宁静。
这次出差住在玉门铁人干部学院,又复习了一次铁人精神: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
学习和践行铁人精神,就像路边一排排整齐挺拔的白杨树一样,深深扎根,向上生长,有水的地方就有绿洲,戈壁虽荒凉,我心不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