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家闲聊时,脱口说出,自己能够养活自己,不用结婚也挺好的。
说者无意,听着有心。
结果惹来老妈跟老哥极力的不认可,甚至带些不理解以及生气的情绪,当下的我如逆行被交警叔叔抓住一样,被逮捕并且受到强烈的谴责。
我的婚事在他们心里变成了一块大石头,随着单身未婚的时间增长而加重。
来自家人的压力,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婚事。
社会齿轮从没停止转动,身边接触的人,单身的越来越少,结婚的越来越多。
从小到大,所遇到的上了年纪的人绝大多数是已婚的角色出现的,到了一定的岁数还没结婚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多数人就被这社会告知,人必须结婚,结婚是社会的常态,出生时你是单身的,但是死去时,你最好是某个人的妻子或者老公。
如果某个人不结婚,往后的生活,好像一直都要逆着社会常态而走一样,这需要勇气,抵抗社会主流意识的勇气。
结婚这件事好像变成了履行社会责任,不结婚的人好像会受到“处罚”。
“处罚”来自哪里?来自他人七嘴八舌谈资,来自父母的操心,来自未来说不清是好还是坏的大龄单身生活。
社会不仅告诉我们要结婚,还规定了结婚的年龄,最好在30岁之前,主流社会意识对女人有更严苛的界定,过了25岁的就是老女人,女人过了30就是大龄剩女。
为什么以25岁,30岁为分界线?
因为大家普遍都认为,25是一个女人的顶峰时期,而且社会上流传的科学依据,过了25岁女人的身体机能开始走向下坡线,生育最好的年纪是30-20岁之间。
所以大家都认为不仅要结婚,最好还是要在最适宜的年纪结婚。女人更应该在最美的年纪里结婚,在最适宜的年纪里生儿育女。
大多数的女人,都不想成为别人口中的老女人,剩女。大多数的女人的父母,也不想自己女儿成为别人口中的老女人,被剩下的女人。
大自然对年龄的设定,如社会主流意识的帮凶一样,催促着适龄男女结婚,特别对女人尤为残酷。
在不可逆的衰老面前,在适婚年纪里结婚,在适宜生育年龄里生儿育女,成了25-30岁的人心理,最刻不容缓的事情。
于是乎,到了适婚的年纪,大家好像执行任务一样,开始找结婚的对象,开始物色结婚的对象,开始准备结婚的事情。
自己本来是站在大多数未婚的一侧,随着年纪的增长,身边的人陆陆续续走到结婚的一侧去了,自己从多数派渐渐变成了少数派,一开始的那份心安理得变得摇摇欲坠。
害怕唯独自己跟着这社会主流脱节、害怕父母的权威、害怕未来老无所依的生活……
面对种种反对未婚声音,没有足够胆量抵抗任意一种声音的人,最终也会走向自己对自己逼婚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