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那么乐于助人吗?

假想某天,烈日炎炎,三十五六度的高温。听说这个温度都能让鸡蛋在井盖上烤熟,你顶着大太阳要从马路这边过天桥到对面去,刚走上楼梯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一辆车突然着火了,浓烟滚滚,四周慢慢围起了好多人。

路过这件事情的你,这时会怎样做?选项一、天太热,车如果爆了也容易发生危险,所以不理会继续赶路。 选项二、跟着一起围观,或者拍照录个视频发朋友圈再离开。你的第一反应会怎么做呢?相信大多数人的做法都是选项一或者选项二中类似的形为。

除此之外呢?例如:选项三、马上拨打119呼叫消防中心,还要拨打120,因为可能有人已受伤了。听到这个选项,估计你会在心里暗笑,你这个人傻吧?没看见下面这么多人呢,这些电话肯定早有人打过了,说不定现在救援的车辆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然而,设想一下,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这些人群里,有哪怕是有那么一段时间,人人都是这样想的,“这么多人围观目堵了这件事情,像打电话求救这件事情肯定已经有其他人做过了,我还有什么必要再次打电话呢?说不定我这样做了会给本应该正常进行的救援添乱呢。”如果真是这样,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相当于一群人在冷漠地注视着一个灾难的发生,而无人提供帮助,而这群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竟然是一个冷眼的看客。

再假想一下另一种情况,某天你跟朋友开着车,行驶在郊外的小路上,这时,你前面不远处一辆车突然起火,你们惊慌地打开车门跑出来,发现周围没有别人,只有你们,这时你们会怎么做?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选项三中的行为,马上拨打电话求救,或者看情况直接上前营救。

为什么同样是车辆起火,同样是需要帮助,你的态度会前后截然不一样呢?事实是,当你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还有许多其他人可以提供帮助,你可能就不会走上前了。因为别人的存在会削弱你最初的责任感。相信这样的境况,你可以推理到很多相似的场景上去。


图片发自简书App

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和他的学生尤金·博吉达在纽约大学进行过著名的“帮助实险”。他们将受试者分别带进单独的房间,并要求他们对着麦克风谈论自己生活中的烦恼。他们是轮流进行讲述,每个房间的麦克风只有在轮到这个房间的人讲述时才会出声。

每一组有六个人,其中的一个是实验方派去的工作人员,当然其他五个人并不知情。这位工作人员是第一个开始讲述的人,他是按照研究人员准备好的稿件来讲的。他说他很难适应纽约的生活,并十分尴尬地承认自己很容易抽搐,特别是在紧张的时候尤其如此。

接着其他受试者轮流进行讲述。然后转过一圈后又轮到那位工作人员再次讲述,这时麦克风里传来的声音变得焦虑和不连惯,他说他现在感到一阵抽搐,希望有人帮助他。他最后说的是“有没有人...能...救救我...(喘气声)我...我要...死了(气哽声,然后安静了下来)”。此时,下一个受试者的麦克风被自动打开,人们听不到刚才那位受试者的声音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你认为这个实验的其他受试者会做些什么呢?到现在为止,他们都能听到的是他们中的一员抽搐发作并希望得到帮助,然而他们感觉已经有其他人冲出去帮助他了,所以自己可以不用再做些什么,继续呆着屋子里就可以了。

实验结束后的结果是,一共15个受试者,只有3个人立刻做出了反应,6个人没有踏出过房间,别外6个人在听到明显的气硬时才冲出房间。这项实验验证了当某人知道其他人也听到了求救信息时,就会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变小了。

这样的结果令你惊讶吗?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十分正直,在那种情况下,会义无反顾地提供帮助,当然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去证实我们那些对自己的期望是错误的。这种责任感的谈化,会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或者高尚的人意外地没有向他们伸出援手。

1964年,纽约郊外的某栋公寓,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凌晨被一个杀人犯杀死。女经理的喊叫时间长达半小时,附近住户中有38人看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况或听到她的呼救,却没有一个人提供帮助,没有一个人及时报警打电话。

此事一经传出,美国大小媒体一同谴责他们的冷漠。其实,类似的这种事情不止出现在那个年代,那个国度,它是一个非常普便的社会现象,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或许,在我们身边也一直发生着。

当时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还专门做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让一个受试者在大街上模拟突然发病,当只有一个旁观者时,病人得到帮助的概率是85%,而当有四人旁观者时,他得到的帮助的概率就下降到31%。


图片发自简书App

改变一个人对人性的看法很难,改变一个人对自身阴暗面的看法就更难了。通常我们认为的“人多力量大”,但大量的实验及社会事实,让我们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并非如此。当人发现只有自己能够提供帮助时,更容易伸出援手。相反,其他人的存在可能会让自己有机会分散压力,逃脱社会责任感,人一多,往往这种压力便被分到人群中去了,内心便认为这个责任是别人的,结果就导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出现一种集体冷漠的局面。

人一旦进入一个群体中,他的个人意识会被淡化,个人的责任感会被削弱,会出现一种“群体倦怠”。现在看来,那些荧屏上被塑造起来的个人英雄,之所以经常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无谓精神,大约也是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真的是只能靠着他们来拯救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