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是一位充满才华的艺术家,他是国内“低产”导演,出道至今自己导演的几部作品屈指可数,17年四部作品,但每一部作品都称得上是佳作。现在很多导演都把自己当成商人,在拍摄之前都把利益考虑在先,而忽略了电影本质的艺术价值。其实称职的导演应该是一个讲故事给观众听的人,一个追求艺术效果的大师,而姜文就是这样一个人。
对姜文的电影,网友对其褒贬不一。从《阳光产烂的日子》中描叙青年时代的嚣张跋扈,到《鬼子来了》这部黑白抗日电影,然后是剧情让人回味无穷的《太阳照常升起》,再到最近大红大紫的《让子弹飞》,几部片子虽然在票房上悬殊很大,但就是姜文这么仅有的几部片子,其实已经够让人回忆很久了。
但《太阳照常升起》在票房上为什么折戟沉沙?到底它“失败”在何处?
诚然,首先一点就是票房,三千万的票房成绩对于“十年磨一剑”的姜文来说真的是差强人意,而在影片上映之前,片方保守的估计是一亿人民币。其次就是获奖情况,《太阳》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亚洲电影大奖等电影奖项上都纷纷折戟,提名虽多却未拿到一个奖项。最后就是观众的口碑,大部分的观众在走出电影院后还弄不清电影说的内容,被“迷糊”的剧情搞得摸不着北了,更别说看懂电影故事的内容精髓所在了。
再说《太阳》的营销方面,其实这部影片的营销做得已经很不错了,在上映之前电影的曝光率已经算是空前绝后的了。影片开始的宣传策略很精准,就是主打姜文牌和明星阵容,正是这个卖点,发行方保利博纳希望凭借姜文导演在国内的号召力以及保利博纳在发行领域专业的操控能力,把影片的立足点定为:“用商业手段强势营销《太阳照常升起》主打姜文牌”,并且做成“商业大片”的形式推向观众和院线。
从影片的市场活动来看,电影的新闻发布会、相关活动几乎每周都有,如此高的曝光率在当时已经算是少见了。据统计,《太阳》在上映前后的推广活动主要有:7月15日首次新闻发布会;7月26日官网启动及公布入围威尼斯电影节;8月7日牵手4大网站,征集电影四个单元海报;8月14日姜文、于冬做客新浪网;8月23日出征威尼斯壮行酒会;9月3日—9月8日威尼斯首映式及相关宣传;9月11日—9月14日各地首映、北京拉斐特城堡盛大首映发布会;9月17日香港首映式;“十一”期间,持续性的观影热评;10月15日,希望的太阳照常升起——与中国移动的公益活动。在宣传品供应上:海报:6万张;影院立牌:300个;影院展架;600套;影院喷绘:2万平米;媒体宣传带:300个;光盘:2000;预告片;300个。
除了高曝光率的活动之外,电视、杂志周刊、报纸等也尽是《太阳》的新闻信息、宣传片、花絮等,那段时间,国内一线刊物随处可见姜文和《太阳》的影子。在网站上,主要以搜狐作为主要发布平台,联手腾讯、新浪、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宣传影片。此外参加很多的娱乐节目和深度访谈节目,向电视台发送片花和花絮等等。这可谓当时影片宣传的势头是空前绝后的气势了。
但影片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从笔者的观点看,其实说穿了,《太阳》“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忽略了观众,首先,片方过多的追求影片的曝光率,但却从未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有多少,也未和观众建立起很好的互动关系,只是一味地想获取观众的注意力;其次,在观众看完电影一直反映看不懂电影时,营销团队也没有及时地引导电影受众的认知度,而是任由受众因为无法理解电影的情况下贬低电影的质量;最后,没有利用好网络受众的自我宣传的手段,没有形成很好的口碑营销,致使看过电影的人都无法引导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
除了营销出现的问题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姜文太过于追求电影艺术,忽视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以至于让一些“凡夫俗子”真的无法去揣摩其中的心思所在,三千万不到的票房也终于让姜文低下头颅,虽然他也曾说:“商业电影我一年能拍出十部。”,但最后还是称自己会拍让大家看得懂的商业片。
《太阳》在外界的口碑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姜文电影艺术上的升华之作,也有人认为姜文已经“姜”郎才尽了,其实笔者认为,《太阳》这部影片是姜文在艺术上成功、在商业上失败的一部电影。影片无可厚非是一部经典之作,只是在浮华的现代社会,这样的影片只能磋磨无法娱乐。虽然我们期待一部让人捧腹大笑的娱乐电影,但当电影界只是一味地生产一些低级趣味的影片,缺乏内涵,缺乏艺术,那也是电影行业的一个可悲之处,所以我们还不如期待着这样“失败”的片子多出现点。
姜文在《太阳》这部影片的失意,也让他认识到商业电影和自己所幻想的电影艺术是有出入的,这也就成就了后来名利双收的《让子弹飞》。姜文很好地把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结合在一起,献给了观众一部能看懂的电影,而且获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