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舞台上,形形色色的人演绎着各自独特的篇章,他们或平凡或非凡,却都在不经意间给予我诸多感悟与启示,让我对这个世界的多元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那位小托班同学的奶奶,是我笔下第一个跃动的人物。一次雨天,我们同乘地铁,之后又一同踏上回程之路,一路上热络地交谈起来。她脚步轻快,我几乎是小步快跑才能跟上她的节奏。我好奇地询问是否赶时间,她却笑着说,这便是她日常的行走速度。随后,她向我讲述了自己的“三倍人生”,用她的话来说,一个人要干三个人的活。
清晨五点,她便起身出门,奔赴小区的保洁工作岗位,一直忙碌到七点多。回家后,她迅速投入到家庭琐事中,为儿媳妇准备早餐,待儿媳妇匆匆吃完饭去上班,她又开始照顾孙子,帮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餐,再将孩子安全送到学校。回到家,她稍作休息,便又重返保洁岗位。中午回家,随便吃点剩饭剩菜,紧接着又要出门买菜,为晚上的饭菜做准备。下午,她要准时去学校接孙子放学,回家后继续忙碌着做晚饭。直到晚上七八点,儿媳妇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她的儿子因工作外派在上海,只有周末才能回来。
尽管儿子儿媳的工资都不低,家庭经济状况并不紧张,那两千元的保洁工资也并非生活的必需,但她依然坚守着这份工作。她说,忙碌起来,时间便不会在空档中被虚度,不至于陷入刷手机的无意义循环。这位阿姨,精神气十足,在生活的磨砺中,保持着年轻人应有的活力与朝气,她的坚韧与乐观,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生活的认知,值得我好好学习。
第二位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一位刚退休的大姐,我是在打车时与她邂逅的。她作为司机,与我一路健谈,分享着自己的日程安排。每天清晨五点,她准时起床,将车开到充电站充电一小时,然后回家准备早餐,六点准时出发接单。午餐,她往往只是在车上随便吃几块钱的饼,直到晚上九十点,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她是从镇江过来的,租了一辆滴滴车跑车,签了半年的合约,她坚定地说,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跑完这半年。她的退休工资每月只有一千多元,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儿子多添一份助力,尽管这份助力显得微不足道。她的拼命与坚韧,令人钦佩,也让我看到了生活中那些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力量。
第三位人物,是我上个月才结识的一位盲人朋友。因为给孩子推拿,我们逐渐熟悉起来。她比我年轻,却拥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尤其在教育孩子方面,她的见解甚至超过了众多正常成年人。每位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深沉而真挚的,但她因为看不见,无法与孩子共享那些美好的视觉体验,这无疑是一种遗憾。然而,我却看到了这份遗憾的补偿。她的孩子虽年幼,却已将四书五经熟背如流,少年武术更是从三岁便开始打下坚实的童子功,去年还登上了当地政府春晚的舞台,成为年龄最小却表现最为出色的孩子。在生活方面,孩子成了爸爸妈妈的“活地图”,带着他们走遍全国,而孩子自己也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简单的饭食都能独立完成。要知道,这个孩子才只有八岁啊!
最后一位人物,起初让我觉得有些焦躁,甚至从她三四次的书面留言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愤青式的不满。她是住在我家楼下的租客,稍有声响,她便会在我家门口贴上小纸条。几个月前,她提醒我们不要在家中咚咚作响,还有一次,我们半夜从外地赶回来,不小心弄出了一点声音,她也来发牢骚。最近,又因为我家空调的声音影响了她的睡眠,她便三番五次地贴纸条,声称要报警。
我敲响了她的门,想当面与她沟通一下。喊了好几声,她才慢悠悠地出来。其实,她新装修的房门隔音效果很不错,但我还是到她房间去听了听声音。确实有空调外机的嗡嗡声,但声音并不大,远没有我家的声音大。也许,我能接受这种声音,但她却不能吧。我也有睡眠问题,我能理解睡不好的痛苦,但改变难道不是只能从自身做起吗?然而,这位年轻人却不是这样想的,凭什么让她去习惯呢?也许吧,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我陷入了纠结,也开始失眠了,甚至觉得空调的声音真的挺大的。买房时搬过来的空调本就不是新的,我思来想去,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决定下个月从老家回来时换个新空调。预算确实有点紧张,但也算换新了一样家具吧。且当做好事吧。
我的生活圈子虽小,但生活中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街坊邻居或许平日里交流不多,但从他们规律的生活状态中,我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多样性。其实,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教会我成长,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便会发现,生活本就不简单。我也许做不到这样吧。我虽不太喜欢与不太熟悉的人交流太多,但有时候,却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份能量的传递。那些正能量的存在,即便如最后那个带来些许烦心的负能量,最终也能在我的内心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正能量,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去理解和包容这个世界的复杂与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