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杭州的那些天,一肚子的委屈。这里的天空似乎不太欢迎我这个西北土著,像被长工白吃了饭的财主的脸,阴沉沉的拉着。心中不禁起了对江南天堂传说的不耻之意,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也懒得去追寻了。
再过几日,有同学游西湖归来,言道:西湖就一破湖。其脸上的失望和鄙视仿佛杭州时髦女孩脸上的脂粉一样四溢。呵!
终于,我经河坊街走进了西湖。河坊街上的堂皇与喧腾,将我对西湖幻想中的感觉托得迷迷糊糊,竟似不知身在何处。太繁华太堂皇太喧腾并没有什么不对。
我却总以为有些繁华即意味着喧嚣,堂皇只是展示凋零的前景,喧腾又仿佛是短命的叫喊。我知道此时的西湖太不安宁,她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眉情目意包裹,不会感觉到我的到来。但我还是抬脚走了进去。
苏东坡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看来在他心中,那时候的西湖就是西施,有纯出天然不加修饰的美,一种来自基因的美。假使西湖就是西子,那么我对她的评价是化学书上找不到的一种气体——俗气。也许这时候已经有人希望我学清宫戏里的太监自己掌自己嘴巴,那你的见着我了再说。何况,我本俗人一个,套用“以君子之眼观之,世上无人不君子;小人之眼观之,世上无人不小人”那句话,俗人眼中观之,无物不俗了。
然而如今的西湖确实俗气,面子上的俗气。西施当然是美的,即使粗服亦难掩国色。那么,要是见到一个双手戴满钻戒、浓装艳抹的西施,君有何感?恐怕难脱俗气二字之藩篱吧。戴钻戒未必就是俗,然而连脚趾上都戴钻戒就未免俗气了;胭脂擦在脸上是极增娇艳的,但是深得像“雷塔夕照”一样,太浓了,就俗了。西施的美在于美得有分寸,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作妇人态的西施是无论如何难让人喜欢的,吴王的标准也绝不会如此之差。
今日之西湖,无论是晴是雨,与“淡妆浓抹总相宜”总还差着太平洋的距离。初见“柳浪闻莺”,以为可以领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趣。谁知人类如此善闹,你愈听得见喧闹,愈听不见声音,竟没听见一声鸟叫。本来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作“莺啼燕语”,以此观之,那简直是对柳浪禽类的侮辱了。有时候我听到的妇女喧闹,那简直是进化没有完全的母猴子臭美时的呼喊乱叫。
然而西湖毕竟是雅的,骨子里雅。那些过分的粉饰,未必是她情愿要的。所有的附加,她是没有能力拒绝的,就像西施一样,做自己也许不愿意做的事情。本来,俗气是知道比不上人,有意做出胜如人的样子,将拼命妆高来掩饰自己的卑下,把外来附加的有余掩饰自己内在的不足,都是一些太费神费力的举动。
恰恰相反,西湖是内涵太深了,深到了孤寂;气质太高,高到了飘渺,所以让人感到疏远。现在又加上无数的粉饰,让人更觉得迷茫。
要怨,就得怨西湖,谁叫她无所不容!
湖光山色总有看厌时,然而那些融汇在湖光山色中的情致蕴意,谁能一眼看到底呢?至于儒释道各家逸闻,以及宗教政治历史文化遗迹,再加上艳香奇女落魄书生神鬼妖魔的传奇,尽在那泓绿水中随波荡漾,给你个没有边界的宏大,目不胜收的厚重、现实堆砌的抽象,让你只能远远地观望,却无暇无力去咀嚼摩挲。
余秋雨《西湖梦》中说——
“西湖给人的疏离感,还有别一原因。她成名过早、遗迹过密、名位过重,山水亭舍与历史的牵连过多。结果,成了一个象征的物象稠厚的所在,游览可以,贴上去却未免吃力。”
确实,她收罗的太多,不分贤愚美丑,无论忠义强弱,只要愿意入她的怀抱,受她的呵护,她就愿意为其留下脚印。张扬忠义的于岳,标榜清逸的林逋,为民排忧的白苏,以及供人赏论的遗迹景点,才子名谈、天下意识、宇宙感悟、才情四溢的美文楹联,南北文章,东西故事,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她柔顺的不知挑剔,静默的让人佩服。
风雅也罢,俗气也罢,赞咏也罢,鄙视也罢,常驻也罢,过客也罢,伊自万古湖山聚灵气,千年藻苔诉无语。
也许那些碌碌而来碌碌而去的游客才是对的。乘游车吃小吃,登游船拍照片,将脸上的连日奔波的疲惫化作眼中的惊奇,把身体的余力付与口中的赞叹。身穿龙袍,手执扇子,匆匆上照,却不知下身露出的牛仔裤脚和耐克鞋同这一切极不搭调。但是他们真是轻松惬意,不必仰慕先贤,不必耳聆忠义,不必目睹奇联,不必深思内涵,只数张照片,只证明某某到此一游即可。来过了,就不枉慕名奔波;来过了,就有继续宣扬的资本。
也许,这好过千古文人的浩叹吁嗟,也好过南腔北调的谈论向往,来过了,不论以何种方式,总能把西湖延伸到所有人心中。
这似乎就足够了,我也觉得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