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芳芳公子
看到这个题目,瞬间被吸引,这是我喜欢的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散文题目。姑且我也来谈谈学文学的感受吧!
《一》
常想文学能够给一个人带来什么,理想主义?假清高?不合群?矫情?不接地气?漂在太空中?文学最擅长给一个人打上各种标签,然后开始无休止的正反论述,直到标签变烙印,直到一个人无奈地表示:“原来我是这种人?也许是的吧!”
“喜欢文学,比较不容易犯罪。”算是比较人性化的说法吧!一直以来,文学对我而言很神秘,我喜欢探究那个未知的世界,喜欢感受别人的感受,体味别人的体味,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人生过于苍白,于是做起了作家梦,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他人探究的对象。
接触文学后,心灵似乎有了微妙变化,敏感脆弱,容易动摇,人云亦云,怅然迷惘,变得心中充满无数个为什么,而这样的一个人恰恰是自己不喜欢的。想要改变,可是越改变偏离自我越远,于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
《二》
都说学文学的人是感性的,会给人林黛玉似的多愁善感。仿佛文学和感性是一对孪生姐妹不可分割。但我更愿将感性归于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感性的人才会对文学感兴趣,而并非文学让人变的感性了。这样说来,感性和文学才是因与果的关系了。
《三》
文学算是一种伪装的武器。
有时阅读一本书会莫名其妙想流泪,其实更多的时候不为书中的人生而感慨,只不过是在某一个时刻某一句话某一种观念不偏不倚的正中心怀,你会惊讶于:原来这世界不知哪个角落还有个和自己这么相似的一个人,于是感动得泪流满面!不了解的人会觉得这人是不是有毛病,可是只要有人说:“学文学的!”便会消除所有的疑惑和不屑,“哦,原来——”这时候你再怎么肆无忌惮地哭泣都变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地得到理解与宽容。
学文学的人不太正常才是正常。
《四》
人们常用感性和理性形容学文和学理的人,但我想用善良和聪明两个词。
喜欢文学的人是善良的,喜欢文学或多或少都有些理想主义,寻求人性的真美善,当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些东西的时,便转向文学作品,希望在那个不真实的世界里寻求到。可有些理想终究无法变成现实,固执的人便会困在其中始终活不到现实里。文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学理的人聪明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沉迷于具体的专业领域,进行“小切口,深力度”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他们那不可思议的大脑潜能,推动现代科技的进步。可是他们也因此失去了寻找美体验美的机会,少了望月怀古睹物思人的浪漫怀想,以至成为精神的残疾儿。
《五》
唯物主义是对的。
常常觉得在自己的精神领域里,我是那么的高尚。我读历史读名人传记,用哲学头脑去思辨人生,可是回到现实变成了无知小孩,甚至弄不懂人生最基本的意义------其实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要想活着,人根本不可能变得高尚。
在这个物欲的社会里想要绝对的高尚吗?那就选择死亡吧!
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中说:“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每个人都标榜这样的志趣,可是谁做到了呢?依旧要为生存而劳累奔波,为了薪水而拼命加班,这就是生活本来、残忍的模样。于是海子死了——为了那份心灵的高尚!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广为传诵,迎合了那个年代绝望而又满怀希望的年轻人的矛盾心理。可是顾城他自己呢?隐居孤岛,远离现实寻找心目当中的桃花园,可最终也还是免不了要为生计奔波的苦恼。于是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然后自缢。当然,可见顾城本身是个心理极度扭曲的人,但至少也反映了一个人光有精神的高尚无法生存,人必须活在现实活在当下!
我不是文人,但算半个文人吧!文学的世界很精彩,但精彩背后却是数也数不清的落寞与惆怅。文学就象一个黑洞,有太多的可探究性,却永远无法填补其中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