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大龄剩女的问题已经讨论到大家对可能有的观点都烂熟于心的地步了。我可能很难在这个话题里面提出更加新颖的看法了,但是这个话题作为一种现实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还是有不少有意思的点可以去挖掘一下。
从这个名词本身而言,“大龄剩女”是这个社会对于某种群体的一个标签。但是奇怪的是,鲜少听到有人说“大龄剩男”,或许有“老光棍”这种说法,但是从没听过“剩男”这种表述。从这个标签的用词来看,“大龄剩女”这个词突出的是“大龄”、“剩”,背后隐含了一种如果一个女性到了大龄阶段还未婚的话,那一定是被剩下的因果关系认定路径。首先,多少岁属于大龄这本身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不同的标准,在这个词的实际适用中其实是缺乏一个标准的。其次,这个词也不区分未婚女性无到底是主动单身还是被动单身,当然很多人会固执的认为主动单身其实本质也是没得挑而被动单身。这方面的非标准化或模糊化,导致这个词在实际生活中适用的范围无限宽广。偏远地区的可以把25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就划入大龄剩女范围,毕竟在当地上一代可能不到法定结婚年龄都早早定下了婚事;在大城市里对于年龄的范围可能稍微上调,不过对于那些专注于事业无暇顾及婚姻的女性也一概纳入大龄剩女范畴。即使是活跃银屏的神仙姐姐,在某些人眼里也不过是个大龄剩女,只是鲜少有人拿这个标签去攻击她。但是神仙姐姐毕竟凤毛麟角,普通女性又哪有资本来免除这个标签的攻击呢。所以从这个标准在实际适用范围的混乱就可以看出,这个标签背后隐含的因果关系,即“大龄”和“剩”之间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因为大龄本身的标准无法划定,而是否是“剩”也是一个开放性话题,而不是只有单一“大龄”这个原因所导致。
不过这个标签背后体现出的一种大众默认女性在婚恋市场是处于被动一方的心理。从善意角度去解读,这个标签或许的确能体现出这个社会对于大龄女性的一个提醒,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婚恋市场,女性的择偶容错率会不断递减,可选择空间会不断被压缩。而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女性的生育价值是和年龄挂钩的。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社会现象,“大龄剩女”这个词仅仅从单方面对女性方进行了因果关系的认定,而忽略了作为婚恋的一方,不应当对未实现婚恋这个结果承担全责。婚姻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功能是为了固化社会资源、保障社会稳定,以便下一代的繁育。从这个角度而言,女性自身或者说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生育的期待是很难从根本剔除的,甚至这可能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性的动力或期待。这样的语境之下,只要这种期待还依赖于女性来实现,婚姻制度就会长期存在。只是婚姻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女性作为社会角色的一方,其作出决策也是综合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来考虑的。在动植物的世界,某种植物要开花结果是需要依赖一定的温度、湿度、有花粉传播媒介可以成功授粉等各方面因素;动物也有特定的发情期,不同动物对于挑选雄性的标准也不一样。如果单单从生物角度而言,目前社会婚恋配对下降的原因只能是实现婚恋的条件有所欠缺,而这个条件当然也包含了社会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男性作为婚姻一方的权利义务范围等因素。复杂的是人类的婚恋含义一直在变化,导致人类婚恋配对的标准也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而这种变化又复杂到无法像分析一个动物群体一样可以将环境影响因素定点量化,于是导致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科学标准的答案。在这样的语境下,整个社会意识就像喜欢偷懒的人类大脑一样,用标签化的方式粗暴的进行不合理的归因,仿佛这样便捷但并不完全正确的路径就可以解决复杂的局面。标签化语言的本质是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化,也体现了面对复杂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很遗憾我也无法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我的能力也仅限于否定标签化这种错误的分析路径。
在思考这个问题过程中,偶然间看到电影《波特小姐》的片段,了解到这个电影是基于《彼得兔的故事》作者毕翠克丝·波特的故事拍摄。她出生于1866年,27岁初次创作《彼得兔的故事》,35岁时才迎来其首次出版。在她追求自己事业的过程中也结识了自己的未婚夫,但无奈未婚夫在和她结婚之前就死于白血病,此后波特小姐一直未婚。这位十九世纪女性的故事至今看来依然闪闪发光,太阳底下无新事,所谓的大龄剩女问题我认为其实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群体。在时间和空间交叠的图谱中,没有一个人的课题是独一无二不可解决的。同样的问题,之前有人曾遇到,之后也会有其他人遇到。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个答案没有对错,只是个人对这个问题思考给出的注解。但所有的答案里面,总会看到这些答案背后隐藏的人性的光芒。希望我们这一代也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出自己的光彩,无论男女、不论婚否,不受标签化的限制、不被他人的意见所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