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势力 - iPaaS

前言

随着企业的发展,数字化建设已经越发的成熟,基本上完成了0-1的基础设施搭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元化的数字服务需求涌出水面,传统单一的按需采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快速响应需求、以低成本的形式应对变革,以及对现有数字化资产高效利用。而新技术的革新,总给我们带来惊喜。今天,我们重点介绍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强劲势力-iPaaS。

背景

在企业信息化0-1建设的浪潮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应用软件供应商。为了在这个风口中分一杯羹,他们为客户提供了各种简单易用、界面优美的应用程序。正因为这些应用使用简单、维护方便,让企业IT部门逐步退出了自己研发新产品,甚至是采购新应用的行列。如今,各个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特定的需求来选择最佳的应用程序。这种“企业消费化”的需求,加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极大的促进了以SaaS市场为代表的“供应商”的蓬勃发展。

挑战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各式需求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各个部门、子公司的系统隔离、数据隔离,如何适应更广泛的组织架构的工作成了一个难题。同时,随着数据的增长,数据孤岛效应也会增加,一些企业试图去弥补这一现象,却也只能使用代价高昂的手动数据、流程的处理,以及通过电子表格、电子邮件来管理的被动局面,而这一切又使得整个组织架构缺乏透明性、可靠性、科学性。之前的红利,慢慢的变成了负担,甚至是绊脚石,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应对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信息的流畅流转在各个组织中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数据量、组织的复杂性的增加,建立强大的自动化数据战略是关键所在!而这一切的关键所在就是如何连接各个孤立的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成”。集成的概念由来已久,但对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这是添加完新的应用程序之后才去思考的。为了“实现”集成,大多数公司采用了“大杂烩”的策略来组合不同的业务流程。从这时起,当公司有需要时,一个东拼西凑的集成方案便产生了。

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包括软件供应商和企业,正试图消除这些障碍,提出了几种代表性的解决方案:

  • 原生支持:

    多数的软件支持开箱即用的本地集成能力,允许客户快速的集成特定的应用程序。这是非常便捷的,通常涵盖了主流的应用程序。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商业软件需要购买新产品或者更新才能支持一些满足客户需求的特性。这也就意味着,只提供了静态能力,不能很好的动态的拓展客户需求。而且,开发周期长,费用高昂。

  • 点对点的链接:

    和原生支持集成一样,前期点对点的集成方案很有优势,方便且成本低。但是,通常只适用于特定的领域,而且,设计时没有灵活性,无法适应大规模的业务流程。此外,现在有数以千计的可用的云应用程序,也不可能为他们开发一一对应的点对点的连接器。

  • 自定义的集成:
    通过利用代码和API,构建自己的核心集成能力。自定义集成可以非常强大,并且通常是许多业务团队的首选。但是,这需要训练有素的技术团队,并且非常耗时,因此很难以可扩展、高稳健的方式去构建。例如,集成需要关键功能,错误处理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对于每个集成从头开始构建这些功能并非易事。此外,随着流程的变化,这些应用程序集成需要通过延伸的技术资源进行精心维护和更新。

变革

一套标准化的,具备以下特点的集成方案呼之欲出:

  • 基于云服务的集成平台
  • 可以简单的链接应用与业务流程
  • 开箱即用的关键集成功能
  • 可标准化的添加应用程序到组织架构
  • 跨应用程序的数据交换
  • 具备可观测性和拓展性
  • 保证上述能力安全、可靠

iPaaS

  • 定义(Gartner):iPaaS是一套云服务,支持集成流程的开发、执行和治理。这些集成流程可以连接一些独特的或者跨多部门的、组织内本地的或者基于云的流程、服务、数据以及其相关组合。

  • 标准特性:

    • 丰富的、开箱即用的Endpoint连接器:iPaaS解决方案可以更轻松的直接连接特定的应用程序,而不是需要对API编码,这包括一些特定的协议(HTTP/FTP/XML标准等)、应用程序(SAP/Twiter等)
    • 数据权限管理:可以保证只有特性权限的用户才能接触到这些业务数据。
    • 集成的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中心式的集成控制台,可以对集成的全生命周期(创建、治理、销毁等)进行管控。同时,还可以基于控制台开发集成流程来自动化的在孤立应用程序、数据源、贸易伙伴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 错误处理:提供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处理机制
    • 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有能力保证数据可靠的传输到目标端
    • 开发者工具:在复杂业务的场景下,可以自定义集成流程
    • 易用性:拖拽式的可视化界面、引导式的业务集成流程、状态可观测
    • 云服务:运维简单、方便括/缩容、方便部署业务集成流程
    • 自动化:业务流程构建、部署、触发自动化
  • 如何工作:



    iPaaS提供应用程序服务器和基础设施数据的托管,并提供集成工具和中间件,帮助开发人员构建、测试、部署和管理运行于云服务的集成流程。同时,还会提供开箱即用的链接器和业务规则,来定义客户业务中的交互流程,从而加速整个企业集成流程的开发。

  • 适用场景:


    • 应用到应用的集成:连接位于企业内部或者云端的应用程序、系统、数据,并实现接口和数据流来建立和管理集成流程。
    • 微服务集成:使整个组织架构可以自动生成和发布API以支持微服务,从而减少内部设计和构建它们的成本。
    • B2B集成:无需通用API或自定义集成即可处理与不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B2B集成,并为B2B数据流提供安全实施和审计的能力。
    • 数据集成:管理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并验证数据同步的可靠性,是传统脚本驱动数据传输的替代方案。
    • 平台集成:随时随地的连接各种平台,包括本地、远程、云上服务,企业还可以保留传统的内部集成方案。
    • 大数据集成:处理业务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多复杂场景的集成。这些集成通常涉及数数据湖、数据仓库以及必须要以低延时处理的大批量数据。
    • 物联网设备集成:集成大量的物联网设备(传感器、执行器)、工具和API之间的连接,以支持涉及多个系统和云平台的数据收集、处理和传输。
    • 混合云集成:创建、实现和管理公共云资源、服务与其他云(例如SaaS提供商)的资源、服务之间的复杂集成。

必然


以往的解决方案主要面向IT部门(负责应用采购、管理、维护公司所有的系统和应用),用户多为接受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应用采购、管理的职能慢慢的下放到各个业务部门。他们独立于IT部门,从业务层面来挑选最佳的解决方案,他们熟悉业务,但是并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往的解决方案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业务流程需要不断的修改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商机稍纵即逝,客户期望得到及时的响应。旧的、繁重的解决方案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发展。IT部门也难以以一个不变的方案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这个时候,自动化的业务集成,变得至关重要。
iPaaS的出现,让这一切以更轻松、更全面的方式构建复杂业务的集成。同时,将集成业务的管理从IT转移到业务部门,引导客户完成集成。这样,使得业务部门更加关注核心业务逻辑和需求,而不是关于技术。
借助于iPaaS,企业可以将传统的集成和CI/CD,集中到单个平台上,显著的减少了维护、管理这些集成的时间、资源。iPaaS的易用性,允许非技术人员完成业务集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消除了诸如手动流程此类缺乏透明性、代价高昂、错误高发的现象,使得公司在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中,更具适应性,更从容地掌握商机。

未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抱基于分布式微服务的应用程序、云服务以及多样性的数据源,并希望将它们整合在一起。随着应用市场的发展,iPaaS将与API管理、SaaS集成、数字化转型、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业务流程自动化(BPA)等领域相互促进、相互成就。随着业务目标与应用程序之间更深入的联系(例如,统一工作流、管理客户数据等),iPaaS的战略意义越发的显著。据Gartner预测,iPaaS将成为未来企业应用的主流产品,并发挥重要的商业价值,而传统的类似ESB的供应商,将无法与之匹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