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果我们常常给自己吃点特别爱吃的东西,买一件让自己看起来更美好的衣服或首饰,生活中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星星点点,将我们的人生点缀的丰富多彩,也就不至于让那些生活中与孩子和爱人的冲突变成平静水面唯一的惊涛骇浪。
时代背景
随着社会对教育话题逐渐的关注,每个国家对家庭教育、亲子教育,青少年因学习压力和不当的家庭教育和矛盾频发的亲子关系造成的抑郁和抑郁情绪导致的严重后果,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愈发受重视,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逐渐成为社论的主要话题之一。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家庭教育问题,而生长在中国家庭的孩子,不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对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不同认知水平,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近期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诸如中小学每天增加30分钟的大课间、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高中实行双休制,未来还可能推广开来的春假和秋假等,这些都是基于近些年来出现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制定出来的教育改革措施。
正文
作为母亲,我也常常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中碰到许多问题,也常常做出反思和引导行为的修正,虽然有长达十二年的教育行业从业经验,作为母亲则还是头一回,自然和大多数母亲一样,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学。
没当母亲之前,我以为自己成为母亲以后会是一个很宽容的妈妈,孩子在0-3岁之间,我确实也是扮演了一个宽容的慈母形象,因为那时候自己工作也相对比较忙,孩子送去蒙特梭利理念的托管班,有老师带着做各种游戏,家里还有奶奶和保姆同时照顾,我白天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孩子相处,晚上回到家,就把所剩的精力都给了孩子,陪他玩耍、唱歌、跳舞、阅读,一直愉快的陪伴,直到他3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逐渐有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想法,也在不断地试探这个世界的规则和父母的底线。我才逐渐发现,自己并不算是一个宽容的母亲,相反,我是个有些苛刻和控制欲的母亲,而我的孩子恰好是个高能量的小家伙,一点都不好对付。
高能量的孩子VS高控制的母亲
高能量的孩子主要特点通常是精力特别旺盛,小嘴巴巴拉巴拉一天有说不完的话,很有自己的主见,自信、执着于自己的想法,执行力强,不容易妥协,好奇心特别强,且因为精力太旺盛而不太需要睡午觉,甚至极其排斥睡午觉。基于以上特点,表现在另一面就是没那么乖巧、听话,不顺从,需要花费的沟通成本非常高,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智慧,才能在沟通中获得孩子的认可,从而使之按照既定的要求行事。高能量的孩子通常不轻易服从,不轻易根据别人的安排来行事,会有自己的思量和判断,甚至对于他人强加的想法,会做出相反的行为,他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办事,哪怕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在当下不一定合适去做。高能量的孩子非常不好对付,如果遇到一个低控制的母亲,给这样的孩子一个宽广的空间,家庭内部关系会比较缓和、愉悦,如果遇到一个高控制的母亲,就很难和平相处了,高控制的母亲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能量来处理自己的高控制,才能处理出现的各种冲突。
高控制的母亲表现在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并且希望孩子能够听从她的安排,快速服从和执行她的指令,一旦孩子不愿意配合,高控制的母亲容易表现出不悦和焦虑。不愉快很可能在亲子冲突中演变成愤怒,如果有一些育儿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基础的高控制母亲则会出于不想轻易表现愤怒,想办法去压抑自己的怒火,但又没有从教育初心和本质出发去调整自己,从而致使自己内化成焦虑情绪,再反向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我的儿子就是一个高能量的孩子,精力旺盛,有主见,语言发展早,好奇心强,执着己见。而我,碰巧是一个高控制的母亲。于是我们的冲突随着他的年龄增长成正向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多。处理冲突、化解冲突,努力达成一致,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
我的工作和创业经历加起来有十二年的教育培训从业经验,先后担任了青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班主任、成人英语培训中心校长、美术培训机构创办人和运营者,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和家长打交道了十二年,工作中接触的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理念,加上很多年前也专门修读了一年的心理咨询师课程,所以,对于不同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特点还是有所了解,某种意义上,我有能力跳脱出母亲的角色来看待和分析孩子的行为,从而想到更好的对策来协调我们的关系和解决我们之间的冲突。但是,另一方面,创业至今有11年了,习惯了作为老板和管理者的权威,在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我的精力更多放在孩子身上,我的权威逐渐的蔓延到了对孩子的管教上,在高能量的儿子执着的性格特点和自我的行为习惯上与我对他执行力的期望之间来回的冲撞,常常让我过分焦虑。我的焦虑常常来自于对未来的担忧,比如,日常一件小事会被放大,会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后果的诸多联想造成了莫名的焦虑。在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情上,如果儿子不听从我的安排,没有在既定的时间去开始写作业的动作,抑或是做作业过程中走神,一边写一边做其他事情,我就会不自觉的担忧孩子会因此导致作业完成的太晚,缩短了睡觉时间。而睡眠时间不足,则会影响第二天早起;如果想保证不迟到,那么孩子得像往常一样早起,就意味着无法保证足够的睡眠,而睡眠不好则影响课堂学习......这样下去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会无限放大当下的一个小问题,诸如此类,然后就会对孩子进行训斥或者表现得不安,矛盾和冲突就出现了。生活中,我们总会为未来的事情过分的担忧,以致使我们很难在当下表现出平静,拿放大镜去看待小问题,变成小题大作来强化孩子的行为后果,甚至妖魔化他的某些行为,使自己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而事实上,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此。造成不良后果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对事情的认知本身产生的不良情绪,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这些远比事情本身更糟糕。
焦虑的来源
我相信这种事情和想法不仅仅发生在我身上,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普遍的亲子教育衍生出来的焦虑情绪。这种情况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生越来越多的冲突,尤其在孩子进入叛逆期,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会致使更多的问题,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冲突中,大多数父母会认为这些都是孩子的错,是孩子不听话造成的问题,长此以往,孩子会被贴上问题小孩的标签。而如果父母能够非常冷静的去思考和分析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属性和根本原因后,会发现,孩子原本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有问题的往往是父母不恰当的认知和对孩子抱有不合理的期望,并且试图通过打骂孩子来控制孩子的行为。正如网络当下有个批判的说法是父母表现的“既要又要”。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是,高能量孩子身上的许多特点都是值得鼓励和保持的,孩子身上的特点甚至是宝贵的,值得保护的特点,并没有问题,而父母既要孩子有主见、自信、勇敢,又要孩子乖巧、顺从、能屈能伸,这种矛盾、割裂的要求放在大人身上都是非常难达到的高度,没有经受过社会的毒打、吃过一些亏,一个人很难具备这样八面玲珑、能屈能伸的品质,小孩子怎么可能做到既勇敢坚定,既自信执着又乖巧、听话、顺从?于是,大多数父母都在矛盾中焦虑,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也将这种焦虑潜移默化转移到孩子身上。随着孩子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逐渐的增强,孩子也变得越来越矛盾和焦虑,不自信、价值感低、自我怀疑和厌世,在这样的家庭教育大背景下,来自全国各个学校出现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教育的本质
我们之所以付出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培养孩子,初心都是希望孩子好,有个健康的身心、有个光明的前途和一个快乐的人生。也有不少望子成龙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成功人生,能够让家族兴旺发达,有一天可以母凭子贵、父凭子贵,一跃冲天,能够改写家族的命运,实现阶层的跨越,这种过高的期望,在许多中国家长心中也默默滋生,养儿除了防老,还希望养儿来光宗耀祖,这也是传统的中国父母愿意多生孩子的底层逻辑,几乎很少中国父母是因为特别喜欢孩子而生很多孩子,这个从后来的家庭教育中,就可见端倪,当然,不完全排除这种特别喜欢小孩而生很多小孩的可能性,但大多数还是出于其他功利性的考量。
且不去讨论父母对孩子的种种期望到底对还是错。从一个人的生命本质来分析,一个人的成功和平凡,首先都是要建立在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的基础上的。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人的心理的健康的重要性甚至高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这个是基于我们不乏看到世界各地都有一些身体有残缺,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一番不凡的成就的人士,比如文学界中国有史铁生、余秀华等,国外有荷马、塞万提斯等,音乐界有曾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动人心弦的歌曲的台湾歌手郑智化等等。虽然他们的成功之路都比常人要走的更为艰辛,但他们有一个健康、坚定的内心支撑他们通往想要的人生。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是想提醒自己和作为父母的大多数人,为人父母,我们采取的任何教育方式,都是要建立在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心的基础上,而不是罔顾一切的对孩子施压或者放纵。过度的压力和过度放纵,都很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过于放松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并不常见,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和影响也没有过度压力的教育方式危害大,因此,过度放松的教育方式,在这里不展开讨论。今天重点来谈谈过度压力的教育方式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
首先,拿我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来举例,前面我提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我有11年的创业经历,不管是前期全部精力投入在创办自己的培训机构,还是后面脱产去读研究生,同时兼顾管理自己的民宿和咖啡馆,这些管理角色,都让我或多或少习惯了自己有一定的权威和话语权。在自己经营的企业里,老板一般都具有最高的话语权,同时,为了企业更好的运转,我们通常会给员工制定一定的工作守则和行为规范,这些人生角色会一不小心的从我的工作中转移到我的家庭教育中,对于办事不利、行为不规范的员工,我习惯了批评和修正,这也让我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用了同样的方式。而我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非常清楚,我对他的爱胜过世间的任何一个人,因此,有时候,我发出去的指令,就会受到他的挑战,而面对孩子的挑战,我会莫名的难以接受,尤其在我能量低的时候,因为我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并且事情不能按照我计划的推进,影响的进度,一旦我能量处于低位,就像电池电量几乎耗光时,我就无法冷静自己来思考问题,容易被愤怒冲昏头脑,使我的理智被压制而无法耐心的沟通,转而变成对着孩子发脾气,甚至打骂。而当我能量处于高位时,遇到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会快速跳脱出当下的情境去调整自己,把自己从老板思维转变成为母亲思维,去思考我给他每一个指令背后的初心和终极的教育目标,我就会改变自己的态度,重新调整好状态再去跟他沟通,或者我说服自己,孩子那样也没问题,不用过分担心,可以接纳他的想法和行为。也有时候我是没有办法及时调整自己,终究让彼此都非常不愉快的。因为,一个人要从一个冲突中及时刹车,是需要较高的能量的,当我们能量满满的时候,我们可以及时刹车,当一个人缺乏能量时,就更加容易掉入情绪的泥潭。这对父母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具备身心的能量和意识上的觉悟。但是,最重要一点,我们要学会刹车。当自己情绪几近失控的时候,要对自己喊停,最好的方式是先走开,到另一个房间,调整好自己、安抚好自己,再去尝试和孩子继续沟通,而万一我们没有使自己平静去处理问题,上升到打骂,事后也不要过分内耗,可以和孩子道歉,拍拍自己肩膀,告诉自己需要充电,需要更加的爱自己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爱,爱是需要建立在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爱不是包办和控制,父母只要记住这一点,事情就会变得好起来。同时学会爱自己,学习如何给自己充电。
给自己充电
刚刚提到父母要在遇到和孩子的沟通中出现冲突,防止冲突变成伤害和心理创伤时及时刹车,那么父母需要给自己充电,以让自己具备及时刹车的能量。对于不同的人,给自己充电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比如有些父亲,给自己补充能量的方式是和一些兄弟、朋友喝一顿酒、睡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觉,对于母亲来说,可能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和闺蜜的野餐、下午茶,又或者也和父亲一样,找几个姐妹喝一顿小酒、将对生活和工作的不满通过沟通发泄出来,让糟糕的情绪从身体流淌出去,给即将发生的好事腾出空间。对我来说,时间和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好好睡一觉、做运动、出一身汗、吃点爱吃的美食也是一种充电,时间和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一场远离现实的旅行,去一个美好而陌生的地方待上几天,让自己从日常的生活、工作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逃离出来,则是给自己充电更好的方式。
作为父母,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充电的主要的目的是让自己身心愉悦,只有身心愉悦了,内心才能充满能量去对抗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冲突和不如意,才能有更多的空间去接纳美好的事情发生。
放大生活中的快乐
今天我在家里做手冲咖啡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新的领悟。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成为一个提倡生活节俭的人,生活中吃喝用度、穿着打扮,都比较朴素。之所以强调是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渐成为这样的人,是因为我二十出头的时候,还是非常热衷打扮自己的,而这些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这个转变恰恰是让我常常感觉生活很累的原因之一,今天突然有所顿悟,我目前的生活过于追求平淡,对物质越发的毫无要求,不打扮、不化妆、不买漂亮衣服和包包,更不会刻意购买金银首饰,日常吃穿都是能简单就简单,而这些会使我的生活像放凉的白开水索然无味,然而,亲子教育中的冲突、夫妻矛盾,就会像在白开水中凭空生出一个炸弹,而我并没有多少愉悦的能量去对冲这些矛盾和冲突,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抗衡这些不愉快的情绪。也就是在今天,我才猛然发现,要允许生活除了这些平淡以外,还应该常常给自己制造快乐的元素,这样才能给自己储备足够多的能量和快乐的因素,用来每当生活中出现不悦的时候,不至于让这些不愉快成为生活中唯一的调剂品。如果我们常常给自己吃点特别爱吃的东西,买一件让自己看起来更美好的衣服或首饰,生活中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星星点点,将我们的人生点缀的丰富多彩,也就不至于让那些生活中与孩子和爱人的冲突变成平静水面唯一的惊涛骇浪。我们可以允许和接纳惊涛骇浪发生,但前提是这些不能成为平淡生活中唯一的不同。还应该有着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此起彼伏的浪花、有各种水中嬉戏的鱼儿,有偶尔跳动的海豚和漂浮在水面的浮萍和水生物,有时常划过水面的渔船,这些都是我们对冲不愉快的资本和财富。所以,除非你真的不需要,如果生活中还时常有不愉快的情绪,那么还是主动给自己制造一些愉悦,先爱自己,才能有多余的爱溢出去爱他人、爱孩子。
最后,我想说,你当下正在发生的家庭矛盾、教育焦虑不是个案的存在,你只是绝大多数人中的一员,世界本来就长这样,你没有过分特别和过分糟糕,大多数人和你过着相似的人生,除此之外,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没有你的过多干预,他也能茁壮成长,万一你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发一通脾气,可以道歉,不要自责,不需要内耗自己。相信我,大家都差不多,你不是唯一,我们都在,一起学习接纳自己、爱自己,接纳孩子,你会发现,孩子原来如此可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