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资深媒体人”

草多寸/文


没有褒贬之意,只为立此存照,顺便感叹一下青葱岁月。


前些年,在一些活动现场,常常会看到介绍嘉宾的时候,有一个头衔:“资深媒体人”。

这些年,已经鲜有人再用这样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新媒体人”或“融媒体人”。

原来,“资深媒体人”是一个时髦的玩意儿,如同早年商店贩卖“喇叭裤”“萝卜裤”一般,是用来吸引那些喜欢追赶时髦的人而专门标签的。

1993年6月开始,一年时间发表了300多篇新闻,都是在这张桌子前完成的,同僚们说,经常看到我伏案写稿子的背影(背影对着门)

我也无数次被“资深媒体人”,或许是我其他的名头不够响亮,也不够吸引眼球,邀请我出席的一些场合,主办方都会主动的给了我这个足够给他撑撑面子的标签。

我无力反驳这样的安排,因为我确实足够“资深”。从1993年进入新闻行业以来,报社和电视台都干过,一直在做一线的记者和编辑,算起来至少也有超过了25年的媒体经验。为了采访新闻,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经历了一些曾轰动中国的重大新闻事件,“资深”二字自当不虚,要是算上之前的“通讯员”身份,少说也有超过30年的从业经历。

我想弱弱的问一句,80后、90后、00后,你们知道什么是“通讯员”吗?

在进入新闻媒体工作之前,我就已经是几家报社的“通讯员”了,经常为他们写稿发稿,报社发的通行员证我至今还保留着。

要知道,那个年代,即便你有梦想,也不是想去实现就能让你去实现的。

再者,我在媒体这些年,从国家级到市级,各种新闻奖项也几乎都拿了,这个也算是有点业绩,尤其是除新闻作品之外,还能拍拍纪录片、写写专业文章,插上“资深媒体人”的标签,也算是名副其实。

不过,我总觉得,这个名头着实有些虚头滑脑,是个用来“唬人”的玩意儿。做新闻,即便你真的很“资深”,也不见得就做得好,哪怕你今天刚做,有可能就能弄出一个好新闻来。

算了,又不是傻子,这么浅显的道理谁不懂,“皇帝的新装”罢了,因为人人都需要面子,都需要有面子的身份,我也不能免俗。

好在我已经离开媒体了,减少了很多没有意义的活动,更不需要这样的标签。恰恰因为如此,头脑中却反复出现26年前第一次到报社面试的情景,正是从那天起,开启了我的“新闻职业生涯”。

《蜀报》开启了我“资深媒体人”的生涯。正是发表了左边的这篇文章,让我完成了“蓉漂”,成了一个成都人。

1993年,我在原单位办理了“停薪留职”,来到成都,开始了“蓉漂”,开始去追寻自己做了很久的一个梦。

“停薪留职”?又遇到一个老词,还得解释一下,估计40岁以下的人还是搞不懂。

这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的一种人才流动机制。简单的说就是不在单位领工资,可以出去自谋职业,但单位给你保留身份,万一你出去“闯荡”失败了呢?留了一线回来的生机,还算一个比较人性的政策。

那个时代,连“北漂”这个词都还没有,更别说“蓉漂”了,但我实实在在的来到异乡,开始了漂泊。现在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在上世纪90年代,能砸掉铁饭碗,自己出来找工作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并非人人都敢踏出这一步,我因为有一个当记者的梦想支撑,才会做出这样义无反顾的事情。

“蓉漂”生活并不顺利,因为当时即便在成都这样的省会城市,“社会招聘”仍然是一个新兴事物。单位需要人员,也不可能到媒体上“广而告之”,还是习惯性的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消化。

为了生存,我先找了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凭借以前学到的一点点美术知识,给客户设计商标,居然还得到了一些客户的认可。记得我设计了一套白酒商标,客户非常满意,公司还发给我500块奖金,要知道,当时这可是我两个月的生活费。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奖金,却是每天翻翻报纸,一则了解本地的新闻,更重要的是看有无媒体的招聘启事。

三个月后的一天,我终于在《蜀报》上看到了一则豆腐块大小的招聘启事,报社要招几名记者。

我的心顿时地动山摇:这不正是我一直寻找的机会吗?当记者不正是我的梦想吗?来“蓉漂”不就是为了今天吗?

清楚的记得,那是1993年5月23日,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到城北的会府二手市场,花了30块钱买了辆破旧的自行车,沿着成都中轴线一路南下,找到了陕西街34号,新华社四川分社《蜀报》的所在地。

采访《华西都市报》和央视合作的黄鹤翔《九妹》MTV拍摄现场,前面是央视导演刘真,后面是华西报总编辑席文举。有意思的是,这部MTV是湖南卫视主持人谢娜第一次出镜,扮演了九妹中的一个。

在二楼楼道的拐弯处,摆放了一张简易的桌子,一个留着长长头发、姓郝的姑娘接待着应聘者。看她的第一眼我有些诧异,她一点也不像成都人,和我在北京读书时看到的北方姑娘一模一样,高高的、壮壮的。但她一口地道的成都话,让我分分钟有“跳戏”的感觉。

小郝面无表情,极其平静和淡定的回答应聘者的每一个问题。后来我们熟悉了才发现,她原来是一个超级爱开玩笑的逗比。她说,那天全是装的,一天下来,整个脸都抽筋了。

当记者是我年少时的梦想,或许是这种想法太过强烈,当我在总编室门口等待面试的时候,紧张得浑身发抖。这时,突然感觉到有一只手重重的压住了我的肩头。

抬头一看,一个红光满面、长相帅气、大不了我几岁的笑脸,正笑咪咪的盯着我:应聘的?我尴尬的用了一个僵尸般的微笑回应他。他说,不要紧张,没什么的。说完,昂着头离开了。

小郝告诉我,他是报社的副总编杨力,在新华社四川分社里,写稿子的能力也是排在前几位的。

应聘之前,我从《蜀报》上就知道了总编的名字叫贺小林。我怯生生的推开总编办公室的门。一看,心里咯噔了一下,坏了,这贺总的外形也太像我头脑中勾画出的“川耗子”形象了吧?个子小小的,长得精精瘦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的打量着我。

来成都之前,身边众多好心人就在不断的提醒我:成都人都是耗子变的,你要当心啊!

采访当时非常红的“宝哥哥”,但那时欧阳奋强已经不演戏了,而是四川电视台的一名电视剧导演。

其实,不用提醒,我是有切身经历的。一个朋友认识一个成都郫县的小伙子,他到我们老家开了家摩托车维修店,经常看到他骑着摩托车在小镇上风驰电掣,对小镇青年来说,这太扯眼睛了。

同事告诉我,他给了他2千块,他答应回成都给他弄一辆二手摩托车,后来又陆续有几个朋友给了他钱,让他弄摩托车,我也有些心动,但无奈当时我还不会骑自行车,对摩托车更怀有恐惧之心。那人还开导我,保证5分钟之内教会我。我最终因为不会骑自行车而放弃了。两个月后,我听同事说,那个郫县娃儿已经一去不返,不知所踪,他们还专程到成都郫县去寻找,仍是无果而回。

贺总热情的接待了我,话不多,只是简单的询问了我一些情况,他一直强调,报社看重的不是文凭,而是你的实际工作能力。后来我才知道,贺总在新华社享有“新华三支笔”的美誉。要知道,在新华社这个能人辈出的地方,有这样的称谓可不是一朝一夕、做一点点成绩就能得到的。

我在北京读的是文学专业,虽然有几年的通讯员生涯,但真正写新闻稿件还只得从头开始。第一篇稿件出来后,贺总很耐心给我讲解稿子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一个星期,修改了三次,稿子终于见报了。

第二天一早,我特意在报摊上买了一份报纸,一路心花路放的来到报社,刚跨进报社二楼的拐角处,就听到一个中气十足、非常熟悉的声音从走廊另一端传来:你写的是什么狗屁,事情说清楚了吗?

瞬间,我石化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刚进门的同事春燕安慰我:别管他,杨老师就是大嗓门。

我糊里糊涂被春燕推进了办公室,杨老师也跟了进来,刚要开口,就被春燕呛了回去:杨老师,你搞清楚没有,这是连续报道,一篇稿子怎么能说完呢,你看了下期再说嘛。

杨老师楞了一下,不知道嘟囔着什么,转身离开了。我慌忙问春燕:还有下期?我怎么不知道?春燕压低嗓子:我骗杨老师的。我惊讶的张大嘴:啊?这怎么行,没稿子我怎么交差?春燕大笑起来:你个土包子,也太老实了吧,就说没有采访到人,还交什么差!春燕端起茶杯,到走廊另一头打开水,我听到了她一路由近及远的爽朗笑声。

我哑口无言,再度被石化。

春燕又高又瘦,戴一幅高度近视眼镜。她曾是成都一所大学的老师,也是因为喜欢新闻工作而辞掉了高校的铁饭碗。她为人豪爽大气,快人快语。我总有一种感觉,春燕前世肯定是一位行走江湖的侠客,很像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

《蜀报》当时的部分编辑记者,文中提到的老唐和春燕都在里面。

当年,《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都还没有出生,成都的报业当属《成都晚报》一统天下。每天下午,全城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叫卖“成都晚报”的声音。街头巷尾、公园里、茶铺里,随处可见正在翻看《成都晚报》的市民,就连在街头等客的三轮车师傅,也几乎是人手一份。大家谈天说地,话题可以从报纸上的任何一条新闻说起,远到美国总统,近到成都今天刚刚发生的事,无一遗漏。

渐渐的,我也习惯了杨老师的大嗓门,他一边吼我们,又一边给我们讲解稿子的事情,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快速成长。记得一个月后,在报社一次工作会议上,贺总和杨老师还专门表扬我,说我是全报社成长速度最快的记者,让我暗自高兴了好一阵。

进《蜀报》的第一年,我发表的新闻作品超过了300篇,这对于一个周二刊的报纸来说,意味着每一期出版的报纸上,我都有好几篇文章,小郝常常拿着报纸给我开玩笑:你今天又开专版了啊!

杨老师几乎天天和我们一起讨论选题和稿件,连吃饭也是她爱人带着孩子送到报社来一起吃,羡煞我们这群单身狗。有时候,她爱人还专门多做一些好吃的犒劳我们,在我们的眼里,对未来的全部憧憬,就是要这样一个充满温暖的家。

报社只有我和一版责任编辑老唐来自外地,属于早期的“蓉漂”,自然多了一份孤独和寂寞。空闲的时候,我俩一起从陕西街慢步到天府广场,坐在毛爷爷挥手塑像下面的台阶上,呆呆的看着眼前的车水马龙,头脑一片空白,有很多当时还无法回答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不知道未来究竟在哪里?这座城市是否是我们最终的归属?无数高楼里哪一盏灯才是属于我的?

这个场景应该在后来无数“蓉漂人”心中被复制过吧。

几年后,我因为发表了一篇批评报道,引起了四川省文化厅的高度关注,一次在文化厅的电梯里,我和厅长有了一次偶遇,厅长说他看了我的文章,很不错,我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后来我们就有了几次谈话,当他知道我还是“蓉漂”时,建议我调到文化厅来,到《四川文化报》当记者。于是,我如愿以偿的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员。

因为有了《蜀报》《四川文化报》的基础,后来,因为机缘巧合,我又到了电视台,老唐也和我一样,正式调到了川报集团,我俩偶尔聚会时,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当年坐在天府广场石阶上的那份心境。

不管什么时候回想起来,那种迷茫依然透出的是一种幸福。

1996年,随蓉城采访团去九寨沟采访了容中尔甲,那时候,他还没成名,还是九寨沟宾馆的一个中层干部,出了一盘盒带,其中就有后来大家熟知的那几首歌曲。

进了电视台,工作范围扩大了不少,开始到全国各地采访,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工作能力也长进不少,很多棘手的采访任务都还能完成,也收获了不少。记得一次到东北采访刚回来,到台里食堂打饭,师傅一见我,先放下了勺,一个劲的追问我,你们采访的那个人怎么样了?

多年 来,我也带过无数来自外地的实习生,看到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时代虽然不同了,但他们和我当初一样,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赢得自己一个小小的发展空间,付出了很多努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在我们的心底,始终都有一片灿烂的阳光,这些阳光,就是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里的陌生人带给我们的光亮和温暖。

新的一天,来到单位,还没进办公室,透过宽大的玻璃隔墙,远远看到一个来自外地、刚入职不久、穿得非常嘻哈的孩子,一边工作,一边引吭高歌: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1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96评论 3 38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4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3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4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1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82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2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6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8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3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3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6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5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38评论 2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