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一本书是王健壮的,《我叫他爷爷》,刚开始读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以为他是写爷爷的,翻看之后,其实是在写自己父亲的。
他这本书,我是在图书馆看的,看完之后觉得我深有感触,而且觉得很惭愧。
本书的第一章是一个寻父图,王健壮用文字来寻父,他说“我原想写几篇我父亲的故事,结果却愈写愈发觉我不记得的其实比记得的更多,写到后来竟然更像在拼贴一幅寻父图。人子寻父,这是多大的讽刺,多深的愧疚,我也是在那个过程中才悚然警觉:这么多年来不是他从我身边走失,走失的那个人其实是我,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是在文字的牵引下,一步一步一寸一寸地尝试再走回他的身边。”
他的父亲戎马半生,颠沛流离,看尽生死离别,看尽世间苦楚,化作晚年诸般沉默,在孙子德儿出生后,父亲成为了爷爷。在爷爷身上看到了父亲的样子,在看到了自己作为儿子的样子。
最亲近的人往往也是最陌生的人,朝夕相处的父亲,我们真正了解多少呢?
父亲之爱,于无言中坚定,在守望中给予。
父亲永远比儿女付出的要多得多。我们呢,无限的去接受父亲对我们的好,却不曾考虑到作父亲的难处,一直到现在对于父亲的经历了解甚少。
我原听我妈妈说过,我爸爸小时候家里穷,赶上穷困年代,温饱都是大问题,更别说上学读书,小学就辍学辅助家里生计。爸爸家里有五个孩子,三个男孩,两个女孩,吃不饱,穿不暖。
我爸爸常犯胃疼病,因为小时候没吃的就吃苞米茬子饭,把胃吃坏了。
父母从那个苦日子过来的,现在的我们真是太幸福了,社会进步言论自由,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不短吃穿,旅行可以说走就走。我们这一代的人所享受的成果,是父母的一个延续,是老一辈人的积攒。
前段时间,我有一个同事,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让人泪目,她说家里条件特别不好,一家四口人都挤在一个30多平的小房子里,一家人生计重担都扛在她爸爸的肩膀上。即使这样,他爸爸常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上学。她努力读书,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后,第一桶金就买了一套大房子准备一家人住。她说,她这一生最遗憾的就是她买了房子之后,爸爸只在装修时看过一次,就病逝了。
很多人离开父亲在外地工作打拼,组建家庭,无暇顾及父亲长辈。包括我也是一样,回家比较少,一年到头就见那么几次家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不知时光何处,父母已经两鬓白发,垂垂老矣。
高亚麟在《我家那闺女》节目中,对焦俊艳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高亚麟解释后,在场的人都泪目:“父母在,比如说你今年30,你不会想,哪怕你60,也不会想,因为有一堵墙挡在那,你看不到死神。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你开始能清晰看到你人生的尽头。”生命注定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明天和意外,没有人知道哪一个会先来,那么,珍惜眼前,至少在意外到来时,我们可以减少些遗憾。
对于父母,少一些理所应当少一些不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