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就有了丑;都知道什么是善,那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体现,"高"与"下"相比出来,"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呼应——因此,圣人知道这个世界的标准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化,他不会轻举妄动,只是以无为的态度去治理国家,万物根据自己的本性而发展,圣人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万物发展得好,也不会自持有功,正是圣人不居功,他的功劳才千秋万代的被人铭记下来。
这段话通篇主要讲的是什么?两个字——“分别”,开篇就说美丑善恶,这是人世间最重要的事情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这个标准的分别是如何得来的,现在的美,在一百年以后还是美吗,我们所谓的美,在动物的眼里美吗?
《庄子·齐物论》里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这句话是“沉鱼落雁”的出处,现在看本意已经完全的相反了
毛嫱、丽姬是当时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到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赶紧逃跑。人之所美的,鱼、鸟、麋鹿却避之唯恐不及.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是什么?
在狗的眼里,当然是另一只狗美丽,在猫的眼里,当然是另一只猫美丽,所以美丑的规定又划分在了我们人类的理性认知里,但是真的是理性的认知吗?还是跟风,今天微博说这个样师妹,明天微信上看到说这样又是美,有东方美,西方美,美到底有没有定义呢
现在流行选美比赛,然后某人得了冠军,大家就觉得她的那种标准是美的,她的身高,她的三维,她的轮廓,包括什么鼻子眼睛嘴巴的三角黄金比例,这是很多整形医院的噱头,我们普通人一看,就开始对比了,我的身高不如她,我的比例不如她,我的身材不如她,这样下去,好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美?
是这样的吗,不尽然,东方选出来的美人,或许在欧洲人的眼里,就是一般了,我曾经到过泰国的北部,那儿有一个长颈村,就是在脖子上套圈圈,把脖子拉长,从小就开始这样,因为他们认为把脖子越长的人,长得越漂亮,我们去看了,觉得不可思议,放在中国这么长的脖子,出门都会把人吓跑,还谈何美感
回到唐朝,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了活力的时代,那时候,美得标准是有一些微胖的,看看唐朝的绘画我们就可以知道,那时候的美人放到现在早已经不吃香了,
李白描写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当然是诗人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云啊,花啊,春风啊,都来赞叹和装裱着杨贵妃的美丽,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是诗人所臆想的一位女神,他认为的美女就是这样,那就是如此了,正如曹植在洛神赋中所描写的洛水女神,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这段话不需要翻译,直接读去便可以感受到洛神的美,曹植是一位浪漫的文人,虽然他的老爸曹操也是文采卓越,但是遗传到了最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传洛神其实是甄宓,为袁绍为次子袁熙之妻。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北伐,率军攻下邺城,在袁绍府中搜出甄氏,因为姿貌绝伦,甄宓在许昌的日子,与曹植暗生情愫,无奈被曹操许配给了曹丕,所以兄嫂相隔,他的思念也无处安放,边做了此篇,遥以纪念
李白曾经在《将进酒》中写到:“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陈王便是曹植,他在平乐观宴请一些道士,侠客,文人,那种酒席上的高歌酣畅,李白似乎遥远的隔了几百年也可以感受到,所以在与朋友,也是同为道士的元丹丘喝酒时,也以此勉励自己。
元丹丘是李白二十岁左右在蜀中认识的道友,他们曾一起在河南颖阳嵩山隐居,元丹丘是被李白看作是长生不死的仙人,李白曾赠元丹丘好些诗,共十四首,有《题元丹丘颖阳山居》、《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因叙旧以寄之》、《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等等
李白也是一位受过符箓的道士,在唐朝,很多的皇亲国戚,文人雅客都有求道的偏好,因为当时的李唐王朝统治中原,急需要一位大咖来助阵,找来找去,老子姓李,就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人,唐朝便把《老子》一书称为《道德经》,与贵妃发生过缠绵悱恻爱情故事的李隆基追封老子为圣祖大道太上玄元皇帝,把《庄子》一书称为《南华经》,封为南华真人,想不到老子在一千年以后居然做了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认祖归宗也算是确认过眼神,遇到了对的人
虽然作为“皇帝”的老子,却从没享受过皇帝的待遇,但是他所留下的《道德经》却真正的成为了经中的皇帝,有“万经之王”的美称,不过,这些都不是老子想要的,我们后人大可以随意追封,如果他老人家闻之,一定是嗤之以鼻,骂我们,一群无知的小辈
上面说了一大段都在谈美丑,还有善恶呢,我们常常说行善避恶,谁能说得清楚善恶?
打个比喻,现在某山区,大力的开发工业,机械化农业,开始大兴土木,各种设施设备都在建设中,经济有了突飞猛进,人们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是一种善业吧,可是发展到了后来,几十年后,环境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森林枯萎,很多人因此得病了,身体不好了,生存受到威胁了,这算恶了吧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很多人会错误的理解这段话,认为老子不分善恶
其实老子并不是让我们不要去做善事,而是说,你做了善事,也不要觉得自己是在做善事,因为美丑没有标准,善恶也没有标注,你敢保证你做的就是善事吗?
我们来说一个明星的故事吧,孙俪是个特别热心肠的人。她在2002年的时候,孙俪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男孩打工上学的励志故事,于是她被这个叫向海清的小男孩感动了,她让自己的母亲帮忙联系向海清,说自己花钱资助他完成学业。
在向海清高考失败的时候,是孙俪坚持让向海清复读,于是向海清才考上了大学。
考上大学之后,孙俪给了他6000元的奖学金,除此之外,向海清每个月都会获得学校300元的补助。
那个时候的孙俪,每天在忙着拍摄《玉观音》,事业也是刚刚起步,她月都会给向海清寄去500元的生活费,当然,这笔钱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对于那个年代,已经足够让向海清吃饱穿暖了。
本来这些钱已经够他生活,但是向海清却不知足,不但每个月向孙俪索要生活费,要钱的次数还越来越频繁。
孙俪觉得不能再这样纵容他了。于是停止了对他的资助。没想到这件事情让向海清十分不满,他让媒体曝光了这件事。责怪孙俪好人不做到底。让孙俪一夜之间在网上被无数人谩骂。
据后来向海清朋友爆料,那个时候,向海清就用3000多的手机了,都是孙俪给买的,这些他从来不提。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终究难成气。
孙俪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没有人天生欠你的。把别人的善良当成是理所当然,这样的人才最可恶。别人的钱再多,那是人家凭着本事挣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到头来培养出了一个白眼狼,这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
本来如果没有资助,向海清还可以自强不息,当时资助后,向海清却变本加厉,这样怪谁,怪孙俪,不可能,这能说是人本来的性格释然,孙俪只是激发出了他的贪性,换一个人资助他也是一样的
这样的情况很多,有个故事说,一家馒头铺每天都会给周围的环卫工人免费发两个馒头,这样持续了很多久,他们就想着环卫工人很辛苦,自己也是尽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后来发生了一个事情,有一位环卫工人老家有事情,请假回去了一段时期,他回来后,要求老板把他没有来领馒头的那段时间补上,也就是几十个馒头,老板不补,他说折现也可以,老板不干,后来这个工人就大肆的说这个馒头铺老板的不好,坏坏。
这啊,就是“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
这就是人性的贪婪,你永远不知道,东西或者钱财来的太容易了,对一个不劳而获的人,是怎么样的感觉,所以老子知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没有一件事情是觉对的好与坏,所以告诫我们,不要认为自己是在做善事,也许你的善行会毁了一个人
这就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圣人知道这个世界都是相对的,所以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永远正确的,高矮,长短,前后,都是相对来说的,你高吗,你和姚明比一比,你说,这个桌子好短啊,代表你一定是有一个比较的对象,才能说这个桌子短,所有世间万物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就是圣人所明白的真理,所以他不敢说自己绝对的正确,正是因为他不敢说自己绝对的正确,反而他为人处事都是正确的,这个看似矛盾,其实只要我们细细思考,便可以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