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拒绝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总会遇到别人提出的一些要求或请求,你会怎么处理?
朋友说暂时找不到房子,希望来你这里住几天;亲戚家买房子希望问你借点钱,没说啥时候还;同事提出要你帮忙处理些工作,你自己也很忙;领导交代一些目标不明确的工作,你没信心完成;
接受吧,非常为难,拒绝吧,考虑各种因素后,又认为直接说出来不好。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的处理方式是能拖就拖,直到双方都不提,不了了之。以为事情会随时间消失无痕迹,其实,多少都在双方关系中,留下了一些不愉快的记忆。
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一直在学习相关知识,希望可以更了解人心和人性,从本性和根源上去认识人,可是人复杂而多变,岂是能认识的了的?
学习心理学也是为了能更好认识自己。我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不会拒绝。
总结一下原因,大概是爱面子,说不出口,没什么好的理由拒绝,认为能帮人还是帮一下好,自己内心的“好人”人设,知道对方不实诚,可又认为没必要点破。
之前每到处理这类问题,总是让我头疼。无论如何处理,即使自己处理的还算不错,在情绪上也总是要有些波动,浪费不少精力。
心理学的解释
在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专栏学习时,看到一个说法是“不含敌意的坚决”,尽管武老师举的例子是用来处理一些心理学的问题,但对于我,仿佛一盏明灯照亮,说出来我盼望已久的感受和答案,顿释心中疑惑。
对于一些自己为难,或不乐意接受的请求,只要做到二点,就能比较好处理问题。
积极回应和不含敌意的坚决。
积极回应看似简单,其实做到也不容易。这里最难的是消除情绪,当看到一些让自己烦恼或者不愉快,甚至带来麻烦的信息,人们通常不会及时回应,即使被追问,也会找一些理由来应对,所以能积极主动回应,这个态度和心态是要锻炼的。
积极面对和回应,对于处理问题是有正面帮助的,哪怕最终问题没有解决。自己的态度对方也能感受到,普遍比拖延效果要好。
“不含敌意的坚决”是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的一个充满诗意的术语,意思是我坚决拒绝了你,但我是没有敌意的。这句话的原文表达不知道如何,但中文翻译的也挺精妙的。
这里面要说明的是,关于界限意识。如果我认为你的要求超出了认为的边界,无论是身体边界,心理边界,或者能力边界,我可以坚决地说“No”。
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
很多时候,无法毫不犹豫地说“No”,我想自己的问题大概也是界限不清。自己都没有明确地界定和告知他人,边界在哪里,别人也就不会在意或者介意,而是随意越界了。在遇到感觉不对的时候,又陷在情绪里没去关注这个问题,导致复杂和混乱。
不含敌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需要训练。既然行为上是要拒绝别人,那么肯定会引起对方的不良情绪反应,在对方眼里就是有敌意的,这种反馈很快会反射回来,造成双方关系的不融洽。事实上也会看起来是自己的拒绝带来的麻烦,如果接受就不会是这个结果,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一元关系的世界里。
不含敌意其实更多是内心的准则和感受。我有自己的标准,符合的接纳,不符合的排斥,不会因为外部的变化经常变来变去,有条件的情况下,我希望能坚守。如果初心是好的,那么行为即使和外在标准有差异,也是可以感知到的,可能需要更多一点的时间,双方有更多交流机会。
更新认知
“积极回应”和“不含敌意的坚决”是一种更加成熟的处理方式,接触到之后,我就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了应用,自己的感受是受益颇多。
积极回应,可以让自己不用背负那么多的“债”。很多事情尽快处理和回复,不再牵挂和操心,以前总觉得欠了很多事情没完成,没结果,生怕忘了什么事情,反而容易出现照顾不到和救火的事情,有些事情拖久了,反而更不好处理。
不含敌意的坚决,让我对一些事情又进行了深入思考。到底做还是不做,帮还是不帮,我做这个决定的初衷和想法是什么,思考后有了意见和决定就去执行,不再浪费时间去纠结和彷徨。我的想法和态度会言简意赅说出来,理解的人自然理解了,不懂不理解的,留给时间去验证吧,也不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解释。
如果你也遇到不会拒绝他人的问题,可以尝试“不含敌意的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