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教学反思可能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了,毕竟我用语文课上了半节关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时到底听什么的课程。
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这个学期的目标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好习惯的培养,二是同学们思维能力。所以上课的时候一直在强调方法和倾听。
在执教《在炮兵阵地上》第二课时,我提问了一个核心问题:你认为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依旧是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得出我们可以从个人的事件和描写以及别人的评论中得知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式发言时,我带着同学们回顾本课写了一件什么事儿,首先我找了两个回答比较顺畅的同学回答,紧接着我把起因-经过-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孩子们把这件事儿说地简洁一些。
此时我叫起来一个成绩还可以但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G,结果我发现孩子在说的时候并不能简洁地说出来。然后我叫了另一个差不多的同学M,可结果依旧不理想。正在这时,我发现G同学在M同学说的时候明显心不在焉,根本就没有仔细听。我又瞟了其他同学一眼,发现多半个班的同学在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事不关己的态度,手里捣鼓小物件儿的,同学之间窃窃私语眼神交流的,而那些回答的好的几个同学在迫切地举手试图让我直接叫他回答问题。
此时我想到了我小时候学到的数学图,具体叫什么我都忘记了,我在黑板上画了三张图(现在想来当时其实画两张就够了)。
第一张图是一张交集图:
我告诉同学们,A交于B,A和B是水平相当的两个同学,但是因为A和B受已有经验、思维方式、听讲侧重点的影响,两个人想到不会完全一样,那么A和B在听的时候就是互补的过程,毕竟A有的可能B没有,B有的可能A没有,此时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看看我和他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不同之处提取出来,去换位思考,得到的就是1+1>2的结果。
第二张图是一张子集图(解读——相对弱的同学A):
我把A假设为知识掌握较差的同学,B假设为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那么A同学在听的时候就是查漏补缺的过程。当你的思维不如别人全面,当你想的不如别人深刻,那么肯定就是别人想到的你没想到,此时听什么?当然是听别人有而你没有的,依照别人的思维去思考,试着顺着他的角度,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能想的这样深刻全面,这才是听比你强的同学发言的意义。
第三(同于二)张图是一张子集图(解读——相对强的同学A):
那么对于相对强的同学要听什么呢?此时可能有些好同学已经觉得自己很棒不用听了,我就用更棒去诱惑他。你在听稍微弱一点的同学发言时,就能发现他思维的漏洞,就能知道什么是他想不到的,那么对于他想不到而你已经想到的,你又是如何想的呢?你是怎么想到的呢?如果你能把这个想清楚,那自己强于别人的优势是不是就能发挥的更好呢?此时你不是就更加厉害了吗?
听完我的讲述,虽然不听的孩子依旧在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听的同学,尤其是听进去的同学,我分明看到他眼里闪动的光芒。特别是G,当我叫起来另一个能够出标答的同学回答问题时,我看到了他微皱的眉头和大胆的请问。我知道我的目的达成了。我的这番言论以及背后隐藏的思维,哪怕只对那么几个同学产生影响,我依旧觉得这半节课用得值得。
课下有几个同学围在我身边,有的继续说我课堂上那个交集1+1>2(现在觉得可能用大于1比较好)的不合理,有的跟我讨论彭总那个时代伟大的革命先辈,还有的孩子在跟我讨论对于死亡的恐惧。其实我也不知道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怎么样,我现在只能尽量让我的课程对我的孩子们有意义,让我的孩子愿意上我的课,愿意跟着我思考。
通过这件事儿,我越发热爱教师这份工作,也更愿意思考研究学习,因为我更新的每一个思维都可能对我的学生具有启发性,我的努力经过学生的传递变的更有意义,这是这份职业赋予我的别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