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女孩。爸爸是数学老师,妈妈是语文老师。
在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时,语文得了100分,数学得的96分,只因为错了一道4分的计算题。
这样的成绩,对一般家庭的孩子来绝对是要得到奖赏的,至少可以得到口头表扬。
可悲的是,她是教师子女。
在知晓考试成绩后,高兴地在校园里玩耍,等着妈妈下班回家时,遇到妈妈、校长及学校的其他老师。
这种时候,叔叔、阿姨们自然要问起考试成绩。恰逢一群人中有教数学的高手,学生的成绩都是杠杠的,96分的成绩在他们的班里自然是低的。
大家追问这个孩子为什么只得了96分?然后,一群人开起了玩笑。
“枉自爸爸是教数学的,下次再考不到100分,就不准在这个学校读书了。”
“这个学校都不要的娃娃,哪个学校还要呢?”
“没有学校要,就只有到街上去当叫花子了!”
所有人都没有发现,小女孩的脸色由睛转阴,最后只知道把小女孩吓得“哇——”的一声,扑到妈妈的身上哭了……
这样的小事,当事的孩子,包括她的妈妈,谁也不在意。
这件小事,似乎在小学阶段还没有显现负面影响。
但我知道,小学数学毕业考试后,她妈妈看见孩子浑身颤抖……
到高中后,每次大考的成绩都与平时的小考差异很大。
她父母也曾找过高中老师,得到的答案是:孩子年龄比同学小,综合能力自然不如比她大的孩子。这样原因,父母真是没有办法改变。
按她平时的成绩,老师们都认为考个二本大学是没问题的。高考时,她却以5分之差与本科大学失之交臂,只得复读第二年再考。
在复读的一年中,仍是平时考试没问题,越是大考越有问题。在临近高考的最后一次摸底考试中,她的化学竟然只得了二十多分。
敏锐的老师们找到女孩及其父母了解情况,最后才知道——是那次玩笑带来的心理伤害所致。
解决的办法是在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父母、老师每天都只指出她的进步,不理会她做不起的题。她要是问,老师就告诉她那些题是考清华、北大的人做的,以此来消除她的心理负担。
叔叔、阿姨们的一次玩笑,对孩子来说就是过高的要求——每次考试一百分,是哪个孩子能达到的啊?达不到就要当叫花子,这是任何孩子都恐惧的结果。当然会造成孩子的心理伤害了。
也许这个案例过于极端,但我观察过身边的教师家庭,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要求真的过高。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孩子与班级里众多优秀学生相比,结果就是自己的孩子永远不如班里优秀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永远不会满意。
有的老师还公开说:“我生气的是我的学生都能做到,他为什么就不能做到呢?”
这样的比较,对孩子而言是不公平的。
一个孩子的怎么能比得过众多孩子的长处呢?其结果就是无论怎样努力,无论取得怎样好成绩,都达不到要求。
付出了努力而永远都达不到要求,怎么会有动力继续干呢?
没有成功的感受,怎样相信自己可以干好事情呢?自然就不能建立起自信。
因此,好多教师子女都或多或少的有些自卑。
过高要求造成的自卑,就让孩子觉得干好干坏都一样,都得不到认可,还不如不干呢。
这也就是那些要求过高的父母的孩子总是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