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又是被众人羡慕。
同学说:你看看你貌不出众,现在就你混的好,在北京有三套房,老公赚钱多,孩子听话,多幸福。
亲戚说:你那些房子卖了,回家能买两个单元,这钱到孩子这辈儿也花不完。
我笑笑,不说话。
几十年了,早已经习惯了听这样的话。
大年三十早上,我跟果果说:今天明天两天过年没有课,好好休息。
大年初二,中午要去叔叔家吃饭,十一点就接到一次次催促:那边菜都上桌了,就差你们了。我说,不行孩子要上网课,得下课才能去。
接下来一直到初六回京,每天都要走亲戚,我坚持无论去谁家吃饭,都必须孩子上完课。
她们有没有微词,我不知道,也不在乎。
我们的节奏不能乱。
别人都知道我是个有主见的人,有微词也不敢当我面说,只有我妈敢:大过年的就不能让孩子歇歇,才小学学什么学。
我说:去年有一对双胞胎姐妹考上清华,人家说除夕夜放完鞭炮就直接回屋学习,春晚从来没看过。我们为啥不学?小的时候不管不学,到大了可以学了,可惜家长管不了了。
果果特别讨厌人多的场合,人多声大,大人们的话题孩子又没兴趣,所以每次去聚会都带一本书,找个角落静静看书。
引来众人啧啧称奇。
我有个外甥女,今年高三了。我问了下成绩,400多分。那么差?她妈说,分不高,名次还行,全班第三。
全班第三有个毛用,矬子里拔将军,高考又不是你们班里考试。
我的小侄女今年6岁上一年级,成绩还不错。果果好为人师,进门第一天看人家英语比较差,就开始教她英语,有模有样,定时上课,讲课,布置作业,听说读写,稍有不认真就批评。
小侄女有点受不了,就抱怨:你从小上的英语幼儿园,我怎么能跟你比.我们的英语老师一周才讲一课,你一天讲一课,我怎么能记得住,你怎么能拿我和北京孩子比。每到要上课的时候,她就开始:还有一小时要上课,我还有六个单词,怎么记得住啊。
果果跟我说:她怎么这么爱抱怨,有抱怨的时间都记住两个单词了。
我想小侄女的话,确实是代表了很多成年人的观点吧。我怎么能和北京孩子比!
可是要知道,尽管从出生那一刻,可能小地方孩子就落后了。但是这世界不会因为你落后就同情你啊。
高考依旧是全国统一,好大学依旧是全国择优录取,标准城乡一致,更不要提以后工作了,哪个单位会因为你出身农村起点低就多加你一点同情分啊。
累!是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东北,天寒地冻,作为农业社会,一年只有半年的无霜期,4-6个月的严寒冬天农民无事可做,闲散惯了,腊月开始忙年,正月过一个月,哩哩啦啦得玩儿到2月,农历三月份才开始准备春耕。靠天吃饭的生活习惯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为了节省供暖费用,寒假特别长,无论中小学差不多有两个月的寒假,很多孩子放假就真的是放假了,书包一挂两个月,开学时拍拍陈灰就上学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习一向被视为很累的一件事。
初四去姥姥家聚会,亲戚们孩子比较多,小的3、4岁,大的上高中,无一例外全部是拿着手机,互相之间没有交流,一玩就是一上午。一个4岁的小外甥没有手机,他舅舅直接打开电脑教他玩游戏,一手鼠标一手键盘,有模有样。有了手机电脑这个保姆,大人们倒是解放了省心了,孩子一上午都不会哭闹。
初五高中同学聚会,老家的同学都结婚早,大部分孩子都上初高中了,聊着聊着不知不觉话题就转到孩子身上。
“唉,我把院长的工作辞了,留个闲差,就为了陪孩子学习,可是就是不学啊,400多分,就剩半年了,怎么办?”
“我家初中,也是不学啊,天天偷摸趴被窝玩手机,被我抓住了,我俩就干一仗,干完了还接着玩。”
“现在孩子都这样,我们当老师都不敢没收手机了,家长这一关都过不去,上门要手机,就跟我们害她孩子似的,爱咋咋地,上完课走人,反正也不是我家孩子,现在孩子动不动就跳楼,可惹不起。”
“关键是人家根本不理我,三句话就能把你噎死,一说学习,就白眼,书看他,他不看书。你一说他,他就说,不会,你给我讲啊。我哪会啊。”
然后一众同学把头转向我:你看你多省心,孩子那么听话,爱学习。
我笑笑没说话,两年前我说孩子学习的时候,你们不是都说:孩子小,那么累干吗?学这个干吗?好好玩玩吧。言犹在耳啊。
宴罢,一众人又要去烧烤又要去唱歌,我说:不好意思我不能去了,我家孩子晚上得背诗,她习惯了跟我一起背,我不在她今天这三首估计不背,明天就得背六首。
众人哈哈大笑:背诗有啥用,你还真当个事儿啊,不差这一天,不差这几首。
我还是固执的走了。
他们继续去嗨皮了,孩子的问题,明天再说吧。
学习不差这一天,不差这几首,不差这几道题,不差过年这几天。作业晚一天没事儿,少做一页没事儿。
等到发现有事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你们嗨皮吧,我的孩子得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