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甜藤情义深,侗家美味要传承。
甜粑不要白糖拌,只要黄草与甜藤”
每年三四月,侗乡的田间就会传来这样的歌声。这是勤劳的侗家妇女在田间摘黄花,到山坡割甜藤做三月粑时所唱。
每当春季到来,侗族地区便盛行一种当季特色美食,在黎平城内更是随处可见,这种美食就是春季最令人期待的“黄草粑”。黄草粑在不同的侗族地区做法也会有些不同。
贵州的很多侗寨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制作模式,因此三龙的黄草粑只有三种原始材料,分别是鼠曲草,糖藤汁与糯米粉,以“蒸”和“煎”两种简单做法保留最真的味道。
鼠曲草又叫清明菜、嵩草,是春季特有的植物,也是黄草粑最重要的材料,通常生长在田边和潮湿的菜地,经过花期,清明过后渐渐枯萎。
“糖藤”(侗语直译),顾名思义,是含糖量极高的藤子,生长周期比鼠曲草长,但春天的糖藤是最多汁的,因此最适合拿来榨取糖分。
上色
每到农历的二、三月间,田地里疯长的黄草开始开花,侗家妇女们就开始忙碌了,邀约好几个姐妹,到田间地头去采集黄花,这只是第一道工序,是为了给三月粑上色。
提味
最重要的是去山上寻找甜藤,用甜藤的甘甜来给三月粑增加甜味,割到甜藤后,要在石臼里,或者到小溪边用木棒捣烂,用干净的山泉水浸泡一个晚上,让甜藤的甜味渗出来,再过滤备用。
舂米
制作三月粑是辛苦的,勤劳的侗家妇女把这当做了农闲时调味生活的乐事,早上早早的起床,几个相好的姐妹就开始了一起忙碌。先把前晚泡好的糯米水分过滤掉,然后拿到有石臼的人家开始舂米。石臼是老人们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一种家庭用具,原来没有现代工具的时候用来给稻谷去壳,舂米粉、辣子粉等使用的,现在还在用的人家已经不多了。糯米舂好后,用细筛把米粉筛出来,接着将洗净的黄花舂烂。
成团
下一道工序是将黄花、甜藤水、糯米粉均匀地搅拌在一起,进行揉搓。揉搓时要用力揉匀,揉软,尽量揉出劲道来。搅拌揉搓均匀后,再去有石臼的人家舂一遍,舂烂黏糊在一起为止。
包粑
接下来就是包三月粑了,包粑是一门技巧活,首先把粑团放在手心搓圆,再用浸泡洗好的猴栗树叶包裹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再用稻草进行捆扎。
蒸制
最后的工序是上锅蒸熟。三月粑需要蒸一个小时方熟,将熟后的三月粑放到鼻尖,就能闻到香味里混合着春天的气息,尝一口,香甜、软糯,令人回味无穷。
做一锅三月粑不是一个妇女就能轻易做好的,往往是几个相好的侗族姐妹一起完成,今天你家,明天我家。大家在一起做三月粑,交流了感情,增进了情谊,开心的时候还会聚在一起打打平伙,侗家的岁月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悠悠而过。
三月粑柔韧、耐放、不易变质,是馈赠客人和走亲访友的佳品。据考证,三月粑还具有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降血压等功效。
三月粑是春天的味道,也是乡愁的味道,一辈辈老辈人的故事就在做三月粑的过程中流传,这也是很多侗乡儿女最思念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