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的体用不二
东方哲学认为世界是内部的,主张还原证成,汇聚精要为体用不二。此理念表达多样,如印度的梵我不二、佛学小乘的色我不二、吠檀多派的摩幻不二、佛学大乘中观派的色空不二、《大乘起信论》的真幻不二、唯识宗的智慧不二、老子的有无不二、庄子的道物不二、孔子的道德不二、思孟学派的性命不二、王弼的体用不二、宋明理学的理气不二和心性不二、十力先生的即体即用不二、西方自因论者的上帝不二等,共同构成不二论体系。其中,老子的不二可解说为生成的不二,佛学的不二可解释为智慧不二。完整的不二论应包括生成不二、智慧不二、性命不二和物理不二。
物理或存在不二的新概念
物理或存在不二在东方话语中不常见,其涵意与老子常言的物有相似之处,但物理或存在是西方概念,所包含的意义远超老子概念。因其缺失,东方文化难并西方文化和哲学,西方人至今仍认为其哲学、物理与本原无关。物理和存在在西方是不同概念,物理即物之理或在之理,是广义物理,包括自然物理和社会物理,本章主要涉及自然物理。存在在西方称在,是存与在的合称,有两种表达,一指物之义,较为普遍;另一指人,是存在主义者的特殊用法,本章以第一义为说。物或有形的形成源自本原或原意志的显化自证方式,理解物或在需进入其所以成为物、成为在的前因,此因在于诸相的同构。所有的在本身都不具有永恒性、终极性,如何理解和看待在和物,决定其是自我还是永恒无竭。物理观的基本原则:世界是内部的,也是还原证成的;物理是内部化世界中的显化、物化之理。
第一节 物的构成与物理
物理学解释物的生成、构成和作用方式,兴起除有系统说法外,还得有相关说法的规则。人们对宇宙起源、何以作为等没有理解的冲动,则物理难成学问。希腊文明为物理学的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环境。公元前6世纪初叶,爱奥尼亚的米利都和以弗所两城邦的哲人打开了物理之门,泰勒斯认为宇宙起源于水。阿那克西曼德与泰勒斯观点不同,提出“无定形”的本原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统一于空气。色诺芬尼主张神是一,也是一切,是运动的起因。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起源于数。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火构成,万物由对立面的冲突而生成。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万物由无数的要素粒子或同质分子混合而成,心灵是万物得以运行和形成秩序的原因。巴门尼德创造了相关在(onto)的学说,认为无论世界本身是什么,我们只需要关注是或在本身就足矣,他还认为火和土是两种基质元素。恩培多克勒假设火、气、水、土共同合成了物,受向心力或爱,离心力或争控制。原子论认为世界由充实和虚空两部分组成,充实部分可以分割为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团中有一类最轻和精神化的原子团,即宇宙的灵魂、心灵。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进行了第一推动,物质世界由形式因、质料因、目的因、动力因共同作用发生。中世纪阿拉伯人做了一些承传和翻译工作,十三世纪以后,随着亚里士多德全集的发现,欧洲的主要大学开始卷入科学研究过程之中。十五世纪开始,欧洲复兴,科学研究走在潮头之上,牛顿在17世纪下半叶登场,提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建构了物质运动三大定律等。牛顿的继承者尽力让牛顿更加有影响,唯物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十九世纪是古典物理最后的年代,科学快速发展,除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知识领域的成长而外,欧洲几个大国的科学研究活动成为了人类文化和知识体系的绝对领域,科学几乎斩断了与哲学的联系。二十世纪物理开始回归,新物理时代是从1895年开始的,出现了洛仑兹的电子学说、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等无数新思想、新学说、新发现、新假说。以下主要论述宇宙的创生、物质结构、生命与智能问题、人择原理。
一、宇宙的创生与起源
宇宙是显化成形的世界,宇宙的原因在“宇宙之外”,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是由无转化出来的。宇宙创生之前被称为无,物理学中无有三层意思,宇宙诞生于取走了一切物质之后的一种“空的空间”的无。物理学分判了一个时间界限,此前为普朗克时代,原始力在普朗克时代发生了相变,分化出了引力。随后又发生了三次相变,分化出了强力、电弱力。宇宙暴胀之时物质出现,此后发生了大爆炸。粒子、反粒子成对产生,碰撞后复成对湮灭,随着温度下降,夸克之间实现强力结合,形成质子、中子。质子、中子结合起来形成原子核,电子被原子核俘获形成原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最古老的光。此后宇宙处于没有天体的“黑暗时期”,第一代恒星出现,进行氢和氦聚变的核反应,合成出了碳及其他元素,超新星爆发形成第二代、第三代恒星,相继制造出后序元素。关于宇宙的前景,物理学家们提出了暗能量假说。与宇宙的创生或状态相关的假说、说法还有黑洞学说、白洞说、暗物质说等。
二、物质结构
物质结构有时也可表述为物体结构,物体是指由物质基本单元——基本粒子所同构的物质体。分子是最基本的物体,原子如何形成为分子,物理学的解释认为电子是原子之间发生同构关系、相互作用关系的关键所在。化合现象是指两个不同类型的原子之间发生了共价关系,从而产生出新的物体。原子基本上没有单独存在的,原子结合为分子是为了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原子间的连接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物质性质,现代化学工业利用了这一物性。元素是一种物质形态,由原子核所含质子数决定,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元素是原子的固定形态,也是进而形成化合物、原子团、原子晶体的基本单元。元素由原子核捕获到电子形成,最初原子核捕获到电子形成了第一代原子,主要是氢,氢的同位素氘聚变合成出了氦。伽莫夫和霍伊尔对重元素的聚变合成提出不同说法。原子核吸收中子方式是另外合成重元素的方式。基本粒子是指不可再分割或分解的物质基本单元,今天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已将基本粒子予以了功能与作用的分类。物质世界的基本相互作用有四类: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由四种基本粒子分别充当载体。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原本是一种力,现代物理学致力于重新将此四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超弦理论不仅成为了所有基本粒子的终极之因,也是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者。
三、生命起源与智慧之灵
生命现象的道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论域,薛定谔将问题引入了分子世界,生命科学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基础。生命可以被定义为具有能动性的物体,其特征为自我复制和新陈代谢。生命的基础性构成要素有三种:DNA、蛋白质、膜。生命的诞生有四个步骤:简单有机分子的大量存在,形成氨基酸等复杂分子,出现DNA、蛋白质等构成生命的物质,这些物质组合起来形成最初的生命。关于生命起源有四种假说:RNA起源说、蛋白质起源说、RNA和蛋白质各自独立起源后来聚到了一起组合出了生命、生命在包膜内部进化完成。生命的复制程序包括DNA复制新生命者和DNA指令制造蛋白质。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确认了相关命题,如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者均是最早的那个DNA的复制品等。大脑是智慧的载体,人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脑梁、脑室,以及尾状核、壳核等组织构成,其中大脑皮层是主导部分,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人脑的特别处可分为物质化的特殊和功能化的特殊两类。
四、人择原理
人择原理为上世纪60年代末创说于西方的一种新兴的人类中心主义学说,其核心观点是宇宙是为人类制作的,最早由美国科学家R.H.迪克提出,通常被称为“弱人择原理”;1973年,卡特又发展出了“强人择原理”。人择原理获得了快速发展,已超出自然科学范围,在哲学、宗教、文化等领域引起广泛讨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自足的过程中,其互助作用的机制必然要创造出它的观察者,这是一系列随机性巧合的结果。超新星爆炸使空间弥漫着大量的重元素尘暴,并在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形成为行星,行星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产生向心力收缩,质量较轻的元素、分子逃逸到星体的外围,形成行星的大气层,在合适的条件下形成降水,使行星上的低洼地区变成永久性水域——海洋,飘浮在超新星尘暴中构成生命的必要元素在合适的条件下使生命现象呈显出来。最早的生命现象可能是厌氧的,由于突变,蓝绿藻形成并繁衍开来,造就了富氧的大气,为高级生命提供了生存条件和环境。
第二节 以物化物,使物善于物
牛顿认为物理有局限性,世界是无限的,物理的困境在于既不能弃物去说理,而不弃物又说不出真理。物理是物之理、在之理、事之理,而非世界完整之理,无法解释世界之整体与完整,更无法还原世界的全义。世界之理本为物理加本然之理,二理之合即完整之理、全义之理。以物之理说世界,世界必不得真说,以事之理为世界,世界必然起纷争,以在之理安顿世界,世界无法不他因化、异乡化。在非孤在,实非真实,显见实在之理是无终之理,说世界之理,不当离无、没原而说理,也不应只说个体、点-子自在之理,而当说有无之通理,群有之共理。东方义理说理之时,均坚守有无不二为说理之不二法式,以求从不二中说出贯通之理。实在之中,理性与物理为最高之理,它们的缺失是没有贯通有无,此理发端于自我,自我实乃理性生发之因。自我者其存在或生存环境是恶态化的,生存或存在的不易,会强化自我的文化进动,以形物固滞之设去理解世界、感觉世界,必致自我为大、为先,诸自我才会为长久计,为好的生存状况计,趋于妥协、合意,于是理性才得以临世。何以说此理必得解脱他去,是因为世界不是形物固滞的,而是流转变换的,既是流化不居,所谓真理只能是贯通之理,非自我之理。
物理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解物、化物而实现还原,发现物的奥秘、功能、价值,渐近物之为物的因境。物理应当是人类完整智慧的映显,包括理智和性智,现代物理的观察者体系非常强势,缺失明显。以暗能量之说为例,将暗能量完全物理化,实难以解释出真实。能量是无限的,宇宙只是宇宙态能量变转的一小结果,宇宙态能量又只是能量态能量之无限的小小局部。点-子只是世界的假象,在宇宙的范围内,以点或子来解释一切难以成效。理智只能对假象的世界作出解说和判断,一旦涉及真理、真如,理智的粗浅、表象化便会显露出来。性智以混元为真理、真如之宗,没有起点、终点的绝对模型限制。物理以固有之方式、模式超出宇宙之外,对世界作出更多的解释,恐是天难的一厢情愿。
综上,物理的不足首先是性智觉的缺失,事事处处以理智为承担,终是出不了智慧的条条框框的局限;其次,物理之失亦在世界的外在化、客观化;再次,物理之失也失之于世界解释的“点-子”模式。我们将世界分说为体相用三界,世界衍化的路线图为:阴本(无)→有体(或阳体)→阳动→(想象地分致为)诸相→振荡卷入超弦→同构为在。体只是世界的原,不能直接出示在或宇宙,它得有相的过渡,方可为在。相与在是因果关系,诸相同构方得在之果。同构一语涵义复杂,包括诸相纽结、振荡成超弦,超弦的不同振荡方式生成各种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是在之为在的必需前提,互养、互助、同构的本质是诸相的互养。相既为因,又为果所裹胁,有自为异化的倾向。相源之无限,却同构出有限,所以它有有限、无限的两面,亦是显与隐的二重。世界若得定在,它便只能有限、有烦忧;若得无限或解除烦忧,就得回归相、体本身。相作为本身无限无碍,一旦同构为在,使流显为滞碍,便只能是有限了,故它还得回归为隐的大流,才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