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读书日”,不管是作为作文教师,还是阅读推广人,我早就想写写读书,写写阅读习惯的培养。就着今天的这个日子,也来摆一摆读书。
真心讲,一路走来,我从内蒙古偏远的农村,到今天能够在一线城市上海立足,都是“拜读书所赐”。我说的读书当然不仅仅指在学校拿一个高校毕业文凭。
小时候,那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极度的贫瘠,我当过小学校长的民办教师父亲,凭借着自己超前的意识,认识到读书对孩子的重要性,在家里为我们姐弟几个准备了“文化大餐”,家里四处可见各类“画报”、“报纸”和“刊物”。在物质财富极度发达的今天,这些看起来并不算什么,但我知道我的父亲尽了他最大所能为我们创造了读书的氛围。这些成了我们最初的读物,也让我们受益终生。
印象中,小时候有见到带字的东西就如饥似渴地读的习惯,哪怕是一张药品说明书,也读得津津有味。我家四个孩子,三个上了大学,其中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这点我觉得得益于父亲的远见卓识。这也从世俗的角度证明了读书它是有用的,如果你穷更应该读书,更应该为孩子创造读书氛围,培养阅读习惯。因为没有任何一条提升自己阶层的途径像读书这样容易,这样廉价,这样只要你有心就能做到。
让孩子热爱读书,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是毫不含糊的,是每个家长的必备功课。有的家长说,我也知道多读书好,可是孩子不读,我不能“强摁牛头喝水”呀!
我说你说对了,读书这事还真是不能“强摁牛头喝水”。据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洪兰说:阅读是一个需要大脑多个部位参与的思维活动。简单的说,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你让他刷手机愿意的,但是让他跟孩子一起也读点书,那可难如登天。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部分,这是我们出发的前提,读书绝非易事,让我能够预见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路上遇到的苦难,让我们在最开始出发之前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这很重要。
接下来我要强调的是,阅读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三年级之后还没有培养出来阅读习惯,我只能说你自求多福吧,只能寄希望于奇迹的出现,希望有一天孩子受了什么触动,或突然觉悟,发奋读书,这也不是不成,但效果很难像从小就培养的习惯,读书于他而言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鉴于我的父亲在我们读书路上的指导,到我有孩子的时候,也不遗余力的做足功课,目前看来还算成功。
我的孩子今年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能够自主读难度等同《小青蛙报》(上海的爸、妈应该对这个都熟悉,学校每学期会订)的读物。拼音读物完全自主阅读。上学后时间足够的情况下,亲子阅读时间保证半小时(幼儿园的时候可能会比这长),读书半小时一般也是学校的作业之一。这里不包括他自主阅读的部分,不过最近处于从亲子阅读向自主阅读的过渡阶段,所以有时候他读够了,我就偷偷懒,不再给他读了。每天读得口干舌燥真是累啊!心疼一下自己。
说到这个很多父母都按捺不住了,那你快说说,你是这么做到的?
刚出生就可以开始阅读了
这个一点有也不夸张,因为我是学教育和心里出生的,学这门学科的人都知道,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天就会有一个活动,眼前放着他感兴趣的东西,他就会追物了。我那个时候也好奇,就准备了一些黑白相间图案的卡片让他追。总之,在出生到1岁半前一直都有尝试,引导他看一些东西。但是一直都没啥效果,中间也有点丧失信心。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她们家的女孩,比我家大十几天,她和我讲,她家的女儿都能讲故事了,我家的是男孩,那个时候才只能喊爸爸、妈妈。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才又开始有意识的引导,一有时间就给他读书,最开始并不顺利,读两句话就跑了,可是我没有放弃,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就算我已经读得口干舌燥了,他依然要求我:妈妈,可以再读一本吗?我压着内心的狂喜,淡定地说:妈妈嗓子吃不消了,明天再读吧!
营造阅读氛围
这个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买一些孩子爱读的书,睡前记得拿到自己的面前,读给他听。难在你能不能坚持?就算是没有看到效果。我的爸爸、妈妈在我们小的时候其实就是为我们准备了一些书而已,他们并没有时间亲子阅读。
读什么书?
鉴于职业的原因我跟家长接触的机会比较多,我也会给家长建议,让孩子读书,家长就会问:读写什么书好呢?我一般的回答是:健康的,孩子爱读的就是好,如果你是在不知道给孩子们读什么书,我这倒是有几条操作性强的建议。第一个是看别人的推荐。第二个是看出版社和作者。
看别人推荐。泡论坛,看网站,图书购物平台,身边朋友推荐等等,这些都是获得信息的途径。我记得我为孩子买的第一本绘本就是同事推荐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后来到《小兔子汤姆系列》、《不一样的卡梅拉》则是在购物平台推荐的畅销书。再后来的《人体历险记》、《小牛顿》则是针对孩子科学敏感期自己搜索到的。这里要强调的是,虽然别人的推荐可以缩短自己搜索的过程,但是也不要迷信推荐,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对科学感兴趣就囤点科普的,对故事感兴趣就囤点童话故事。
看出版社和作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有一套《小米朵》的书就是买失败了,孩子不爱看,我自己都看不进去,后来我就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就是买书先看出版社,再看作者,这样可以加速你的筛选过程。童书我很少买国内作者的书,一般都是国外作者经典之作,这些书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检验,可以减少你的试错。
让读书的权利变得“稀缺”
书准备好了,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是孩子就是不爱看怎么办?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诺贝尔奖得主:如何活用“稀缺性理论”让孩子主动学习》,作者是一位深谙经济学原理的妈妈,她创建性的利用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塞勒的经济理论,提出父母要在带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有意识的制造“稀缺性”,利用人性,灵活地处理孩子问题,让孩子更愿意主动学习。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虽然我不懂什么“稀缺性”原理,但是却一直在默默地用这个原理。有时候作业做得比较晚,时间不充裕我会对孩子说:很遗憾,今天晚上没有读书了,当某件事变得不那么容易获得,他会觉得缺少的这晚是他的损失,他觉得他吃亏了。看着他遗憾的表情我其实内心是偷着乐的,但是依然会执行,今晚没有书读了,甚至我有时候多读十分钟是对他的一个好的行为的奖励。
亲自阅读向自主阅读的过渡不可操之过急
孩子有亲自阅读习惯,这是我在育儿的路上做得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但是同时我也真心累,尤其是上完一天课后回家,感觉自己的嘴巴都张不开,哪有嗓子再给他读书,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像我这样期盼孩子上小学,我以为上小学后我就解脱了,孩子可以自主阅读了。哪知道并不是如此,从亲自阅读到自主阅读有一个过渡期,过渡期的长短视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在这个过渡期不要操之过急,操之过急反而适得其反。我家现在还处在这个过渡期,可以自己读一部分,有的还是要我给他读。究其原因还是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