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友王小丫正面临一次重要选择,不知如何是好:
她和老公结婚后安家在北京,他们的工作也都在北京。
小丫在一家领先的互联网公司负责销售工作,她没有寻找其他工作的打算。
只要去一个小城市,就能担任一家小公司的项目经理。
小丫内心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接受这份新的工作,待遇更好,职位更高,挑战更大,但是会与老公两地分居。
她该怎么办?要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它的本质。
概念:选择困难症
我们天生对损失厌恶、对高成本厌恶、对未来不确定性厌恶。
有选择困难症的人害怕选择,越是害怕越是焦虑,甚至导致了身体的应激反应。
逃避选择可不可以?为什么我们非得选择?选择有什么意义吗?
此时的选择决定你的将来,也是为你下一个选择提供参照。选择的意义是在选择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才能感受到的。
破除选择困难症的药方:选择并正确的做下去
把事儿办成的关键在于:选择+后续经营(二次选择)
即使最初的选择是好的,经营得不好,这个选择也会变为坏的,好与坏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不过分夸大运气的作用
有人觉得,一件事的成败运气的成分很大,与其相信方法不如相信运气,运气来了,猪也能飞。如果选择的结果不尽如人意,那是运气不好,不断的尝试,总有运气好的时候。这显然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
尽人事,听天命,把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做好,把现实的情况分析清楚,多角度的审视这件事情,对各种选项,各种结果进行思想实验,就是在积极主动的为成功做准备,而这些是有方法有规律可循的,当我们采用这些优化选择力的方法完成准备后,我们才能把事情的进展交给运气,这样才可能获得一个没有遗憾的结果。
提高选择效率和成功率的秘籍:默认选项很有用、很好用
默认选项是优化过后的选择
我之前开发一个产品,给用户设置了各种选项,让他们能够按自己的需求DIY定制。结果很多用户反映不会用、不好用,应该直接默认一个模式,不要让他们自己DIY了。所以,你可以发现,有可能比“选择”更好的是“不用选择,默认是最好的”。
这段经验给我的启发是要有常见问题的默认处理模式。
比如说,吃饭这件事,对许多人来说是不需要选择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是对于一些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痛风的患者来说,就得理智去做选择,这样才能保持健康。
运用:给大脑装上默认选项
第一步是打分:
为每个选择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1-5分。小丫给自己遇到的困境打分如下:
与老公的感情—————— 小城3分,北京5分
工作岗位高低—————— 小城4分,北京2分
工作 待 遇—————— 小城5分,北京3分
两地分居障碍—————— -4分
第二步是追问:
追问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选择极度聚焦。现实中,被排除掉的选项各有各的吸引力,我们往往“舍不得”放下。必须经过内心的深入的追问之后,我们才能放下执念,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最终选择上。
对于小丫来说,留在北京得分10分,去小城得分8分
这里需要向内追问小丫对工作和家庭的态度:
如果工作>家庭,小丫应该去小城
如果家庭>工作,小丫应该去北京
如果都想兼顾,小丫应该在北京找更高职位、待遇更好的工作
第三步是执行:
执行的目的是为了让选择落到实处。如果没办法将选择落实到行动,最后也是“一场空”。我们可以设立一套体系来执行(如何提高个人执行力),让真正重要的事情变成不费力气的默认行动,成功也就不远了。
打分就是找到最重要的事,追问就是剔除不重要的事,执行就是做到最重要的事。
只要把握住了这三个关键,具体的方法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优化,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采访:做出选择之后的小丫
“做出对的选择”的感觉很“爽”
打败“选择困难症”,非常有成就感。仅仅正确地做选择本身,也是一件快乐的事,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正面反馈,它让我有自己支配自己命运的感觉。所以正确的选择有两部分快感:一是选择本身;二是做成事情之后。选择让努力有意义
选择比努力重要,只有选对了方向,努力才有意义。知道自己该选什么、要怎么选择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次我学到了“打分—追问—执行”法,以后不再抓瞎了。找到C选项
经过“默认选项”熏陶之后,我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工作。跳出思维局限,两份工作都没选,而是选择了北京的另外一份工作,既稳定了家庭,又获得了工作上的成长进步。
有人戏称人生有三大遗憾:
不会选择
不坚持选择
不断地选择
愿大家都拥有完美的“默认选项”,彻底告别选择困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