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无声息的,无意识写作已经持续近三周。每天早上不写提纲,脑中兴起一个念头就开始写作,文字输出的压力骤然减少,但仅有几次写作感觉非常畅快,写完后真正达到快乐写作的效果。
这是为何?
最近开始读《深度工作》一书,我意识到早晨写作之所以感觉更愉悦的一个原因,那是因为容易进入沉浸式的写作状态中,加上无意识的丰富流淌,写作的畅快感比较容易获得。
但我的晨写时长的确太短,有时不到半个小时,如果不是遇上表达欲望最强烈的时候,很难在不到半小时完成一篇文章,最后半截文章往往要在工作一天回家后补全。
前半段写作流畅,后半段写作阻塞,拼在一起快乐写作的感觉就消失了。
但写作进行到此时,我又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长期写作需要一直保留一种快乐感?
或许写作的过程本身是一种深度工作,是需要进行脑力活动的工作,脑力活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被识别为消耗能量的行为而受潜意识的抵制,因此写作本身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是在某种无意识丰富的状态下写作才会有快乐的体验。
从这意义而言,并不必纠结于写作过程是否快乐,而是应该关注于写作过程是否产出真正有价值的思考。
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我想这个价值应该有几点要素。
1.真实
只有真实的观点和感受才能经受时间考验,也才能带有写作者自己的风格。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风格,如果可能有,那应该是最真诚的内心表现的一点东西。
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写出感觉好的文字,那时思想的流动最接近内心的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触动后产生的一股写作冲动,写出的文字能感动自己,也能感触别人。
我认为,真实是通往内心的唯一通道。不断真实的去记录想法,才能在某一刻找到更好的自己。正如余华在《活在》一书中所说:“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
我真实写作,每一次敞开心门,光明就会照进内心一次,当内心光亮如同白昼,驱散黑暗后才能把动人的细节照的清晰。
2.精确
我认为,相比于作家对生活的观察精神,我对生活的认识是流于表面的。这使得我描述的事物缺少一种细腻的脉络,写出的文章没有精确的反映真实内在。
当我无法精准的表达情感和想法前,唯有不断的打磨写作的功力。正如工作后写报告用语,只有在工作数年后,对各种概念清晰透彻,才能写出精准的总结。
在《写作是最好的投资》一书中,作者提到:“将写作训练成为一种肌肉记忆,随时随地可以清晰表达思想······”
对于我而言,精准写作是我必须达到的状态,为此唯有付出汗水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