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面对两难困境,要么听你的,要么听我的,要不好像就没办法合作。有没有一种方法是实现双方都不需要委屈求全的“双利双赢”?
通过阅读《第3选择》一书,我了解到了“第3种选择”的解决方法,通过双方协同,在二元对立的A和B选项之外,创造出一个全新选项,以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第3选择》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主题思想来自于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创造性合作原则,柯维认为这条原则非常重要,非常具有启发性。
为什么说具备第三选择的意识很重要?
柯维提出的第三选择的核心意思是,大多数冲突都是两方面的,第一选择是我的方法,第二选择是你的方法,而第三选择是“我们的方法”,是一种视角更好的、追求共赢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在寻求共赢方面做得并不好,因为我们会依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去思考和行动,而要摆脱自己狭隘的认知模式的限制,容纳和倾听对方的意见,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它涉及到个人思维方式的改变,涉及到对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打碎和重建,还涉及到双方愿不愿意共同解决问题。比如,我的团队是好的,你的团队是坏的,我的团队是正义而且正确的,你的团队是错误且不正义的,我的家庭、我的公司、我的孩子在我脑海中的形象都是不容对方否定和质疑的,否定我的认同那就是在攻击我,你攻击我,那我必须回击你,这一切似乎都很理所当然。
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或许正是由于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对抗,比如自由派和保守派,员工和管理层,孩子和家长,买家和卖家,到处都充斥着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
举例来说,年前我在与培训合作方谈合作时,在合作内容达成一致后,合作方提出:你希望我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合作方式?是培训费用的单笔支付?还是招生费用的比例分层?如果站在我的角度,我的方式肯定是选择最保险的一种方式,我会选择单笔支付,因为这种方式,对我的风险最小,这对我而言,是我付出就有收获的买卖。如果我选择招生比例分层,这是合作方风险比较小的方式,这对于合作方是相对有利的方式,而对于我的培训收入保障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个与合作方谈判的过程中,A与B的选择,是我的方法和你的方法的选择。而我最后向合作方提出了C选择的可能:我们可不可以试试第三种合作方式?有没有一种可能让我们一起共创共生?我建立讲师团队,而合作方建立平台支持,我们一同共创培训圈,打造更多讲师,为彼此的效能更大化而努力。合作方对C选择也是一拍即合,在培训这件事情上,解决了合作方的资源问题,而我解决了平台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共同重建系统和创建模式。我们通过C选择,让我的方法和你的方法成为了我们的方法,我们从合作关系上升到了共创关系。当时,我还没有遇见这本书,我对于“协同”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现在我为自己的这次选择共创而多了一份坚定和自信。
第三选择,不仅能解决工作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解决婚姻中看似不可调和的分歧,比如处理孩子与学校之间的纠纷,比如解决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不交流的问题等,第三选择这个方法无论在会议室还是厨房同样适用,可以帮助人们化解冲突,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具有寻找第三选择的意识很重要。在面对两难问题时,通常我们会陷入要么听你的、要么听我的境地,如果我们具备第三选择意识,就能跳出这个原来的思维定势,找到全新的选项,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何塑造第三选择的意识?
如何塑造第三选择的意识,柯维把它分解为三步。
第一步:不用贴标签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对方。
柯维认为,我们很大程度上时被各自的文化限定的,我们倾向于和我们所认同的人一样去生活,但是不管外表看起来多么相似,每个个体之间都是不一样的,任何一种标签都没有办法去描述一个完整的人。从个体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角色,我们不仅是工作中的职务角色,我们还是一个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孙子等等,每个角色都塑造了这个人的我们的一部分,但是每个人角色都不代表这个人本身。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种文化或角色都有局限性时,才能真正地看到自己,看到对方,把自己和对方当作一个具有独特思想,具有创造性的人,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文化的局限性,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狭隘,意识到自己和对方都不完美,也不是完全正确。
所以柯维的第一步,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看到你。看到自己的不完美,也看到对方的不同。能意识到这点,认同、倾听、协作这些沟通中必备的要素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步:我找到你。
通过第一步的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也是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点,学会倾听。柯维引用了印第安人“发言权杖”的说法。在古老的印第安传统中,发言权杖是和平交流的象征,只要发言者手中持有发言权杖,任何人都不能打断他,直到发言者认为自己的话已经被听懂和理解为止。可是让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好,人们习惯性地打断对话,提前判断对方的观点,把给出自以为是的意见当作沟通的主要内容。
做亲子关系辅导时,我会把“家庭会议”作为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常常听到参加培训的妈妈们会抱怨爱人在家里给自己起的外号时“反驳机”,原因是,无论丈夫和孩子说什么,妻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比如,在家庭会议中,孩子会说没有人喜欢她,这个妈妈会第一时间反驳说:“胡说,每个人都喜欢你。”这种沟通方式,看起来是在给予孩子信心和鼓励,似乎无害,但是实际上却从一开始就扼杀了与孩子的深入沟通,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不被理解的,没有倾诉的必要,从而进一步拒绝与别人沟通。这个场景,在我们的家庭会议中是不是很常见?
而正确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样的呢?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把发言权杖交到孩子的手中,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表达出真实的想法,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时间。如果,我们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周围人不喜欢你?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说,有没有其他的解释能改变你的感觉?我们有没有办法改善这种情况?如果,我们通过这样的倾听和询问,我们是不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找到你”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我可能不赞同你的想法,但是我一定要理解你,而不是单方面地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
第三步:我与你协同。
什么是协同?通过有效的沟通,双方能做到互相理解对方的想法,站在同一个出发点共同努力,创造出比双方格子想法更好的解决方案。
与协同相对应的是攻击性的思维方式,比如面对同一个问题,带有攻击性的思维方式是坚持自己的方案,想方设法去论证对方是错误的,但是协同的思维方式,就是去邀请对方一起创造比双方都好的方案。真正的协同需要的是合气,是创造出1+1>2的全新选项。
怎样实现第三选择?
第一步:询问。
创造第三选择的第一步是询问,就是确定对方是否有意愿共同达成更好的选择。这通常是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比如询问对方:“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一步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重要,因为要双方放弃自己的判断和选项,一起朝一个未知的方向出发,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勇气。尤其是在双方的信任度比较低的情况下,让对方说出愿意确实是一件很勉强的事情。不管对方给与的答案是否协同,这都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意味着双方已经不是冲突的关系,而是站在战线的同一侧,共同为一个未知的选项做出努力。
第二步:界定成功的标准。
这一步强调的是把双方的标准和诉求都列出来,然后商量一个大家觉得能判断最好的方案的标准。有了客观的标准,才能判断最后找到的选项是否能让双方都满意,这一步至关重要。
第三步:创造第三选择。
所谓的创造,柯维认为就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要相信面对难题永远有更好的选项。这个过程有点像头脑风暴,首先通过各种手段创造出更多的选项,然后从中选出所有人都认可的那一个。
第四步:达成。
关于这个过程,柯维引用了“魔幻剧场”这个概念。这个魔幻剧场的概念和头脑风暴有什么区别呢?柯维认为它比头脑风暴更加疯狂。在魔幻剧场的这个游戏设定下,所有的想法是“只对疯子开放”,想法越离奇,最后收到的效果越好。比如可以和需要协商的人约定,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名叫魔幻剧场的游戏,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最疯狂的想法,同时其他人不要下结论,把所有人的想法画在白板上,可视化地呈现,最后结束时你会收到一个满是奇怪点子的白板,然后通过协商确定一个大家都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案。
第三选择,是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书中的精髓:寻找第三选择的意识很重要,塑造第三选择意识的三个步骤和实现第三选择的三个步骤。这些都是我们想事-做事-成事的关键方法,读书笔记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