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复苏与学区房的问题

要想明白政策效果,就要明白行业发展与运行逻辑,政策的效果是未知的,比如美国物价实际上并没有因为川普的关税政策引发极速上涨,因为苏联,中国,美国国家的富裕程度不一样,导致物资积累周期不一样。

苏联是一个月不到,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资源被控制,追求效率,过剩资源不被允许空置,但因为人的能力受限,处理与安排不过来了,导致惊人的浪费行为。

市场以利润作为驱动,同时对抗市场经济的波动性,但过剩资源允许被闲置,有利润的时候再出手,中国与美国库存物资在一个月以上,当然越富的国家,允许这种闲置资源的情况会越多,两种浪费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如果没有疫情,房地产企业会收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多一点,有了疫情之后,对中国的财政政策影响会更加多一点,疫情是企业现金流危机的加速器,2025年之后才出现政策根本性改变的话。

我有一种直觉,就是让这些过去的大房开商破产,然后再轻装上阵,但我还是觉得保留一两个没有那么大问题的房开商,全军覆没不太好,还是要制造一两个百年房地产企业的。

一些房地产商也觉得自己在2020到2022年拿地成本太高,继续修建不赚钱,被动性烂尾,烂尾了,老百姓期房不愿购买,预售制玩不下去。

在疫情前的房地产逻辑是这样的:房地产公司向境外发行美元债,获得美元,为中国吸引投资,对房地产行业与企业的现金流困难的时间判断是在2025年。

叠加拜登加息的政策,这个时间节点提前了,所以万科在19到23年没有太大负面情况,而在2024年面临问题,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知名房地产公司也会在2025年面对债务偿还问题。

如果民主党没有疫情的情况下,加息节奏不会被打断,房地产公司也会出现问题,那么也是在2024年左右开始暴雷,而恒大的扩张太快了,也会是最先倒下的。

在疫情之后的房地产逻辑是这样:疫情减少经济流动,资金流动也在减少,由于债务偿还压力还没有达到巅峰,恒大也是美元债先暴雷,然后整体暴雷。

当时许多人认为是恒大步子迈的太大了,但其他房地产企业还能运转下去。

但疫情导致的地方财政支出增加的同时,地方财政收入随着未来经济活动预期减弱而减少,疫情影响了房地产销售额,房地产商无法估计拿到土地之后的建房——销售周期,对土地拍卖兴趣不大。

当时的地王都具有国资背景,这是左脚踏右脚,武当梯云纵,不能长久。

同时在以后的三道红线政策,就是对付不听话的房地产企业,这个政策的试验对象就是万达,万达的幸运在于过早的遭受到了三道红线,倒霉之后,还有同行抄底。

万达的不幸在于因为行业还不错,在2019年之前,同行都在笑话王健林。

命运无常啊。

预售制度的房地产行业叠加资金监管不力,最后就演变成烂尾楼众多,在两年前的文章中我说过,房地产唯一利好消息是取消预售制,其他的货币政策与财政补贴政策都效果不大。

第一种思维逻辑,小小的惩罚不听话的房地产商,反正万达也没有倒闭,伤筋动骨,但不致命,后面政策取消之后,或者整白名单。

行业经济依然继续发展,没有预料到烂尾楼普遍且遍布全国,动摇了老百姓对房开商的信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失效。

第二种思维逻辑,是结果,结果就是优质地段的土地以极低的价格被回收,交由国资背景的当地小开发商开发,是一场房地产行业的重新洗牌。

而国企接手一个烂尾楼预期的房子,对于许多购房者来说,许多民营房地产公司倒闭了,但不明白其逻辑,国企还是值得信任的,也会稳定一下自己的心情。

中国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的破产逻辑,疫情导致交易行为减少,连买菜都是几天几天一起买,这种节奏对于企业现金流来说是一种考验,房地产销售额减少。

同时严禁大规模聚集行为,导致房屋建造周期变长,成本上升,一方面是收入下降,另一方面是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

当然因为封控政策时间的不确定性,企业不会多买地,没有土地财政,为什么要保护房地产开发商?

所以三道红线政策敲打房开商,结果大多数房地产的现金流出现问题,烂尾楼全国出现,房地产进一步衰弱。

这个逻辑的关键地方在于,疫情之后的房地产企业受地方财政影响较大,而与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不大。

这个就是房地产复苏的逻辑支撑,我群友里面体制内的有一点多啊,因为我在以前写过文章,说未来地方财政以国债为基础,做地方财政转型,他在后面发现有这种转变,问我:这个是什么趋势?

现在地方财政主要以国债数量为基础,那么恐怕各个省份都会被动的强省会战略,国债是财政政策,受行政级别影响比较大。

当然江苏的强省会战略不太顺利,因为苏南地区的省会是上海而不是南京,还有一点就是东部省份的财政与资产状况比较好,对国债财政模式也没有那么大依赖,这种财政模式会极大偏向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即省会。

而财政在经历了转型期之后,稳定下来,那么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减少,那么意味着对房地产商的现金流压迫减轻,房地产有现金流去建造房屋,这是对于房地产商的利好。

现售制度下也能稳定刚需的情绪,投资是不太看重房子的居住功能,又不是刚需需要居住,所以在一些2015出售的小区里面还有没有装修的毛坯房,但不意味着投资就能无视烂尾。

地方不以土地财政为主,那么土地就没有那么高的底价,成本下降,企业利润上升。

这是限售制度叠加地方财政模式变化迎来的利好,属于短中期利好,并且大公司有大量美元债务,中小公司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债务压力不大。

另外就是本地中小公司的社会关系成本低,融资也是以本地银行为主,当然现售制度的坏处就是对房地产商现金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开放的速度不会像过去这十多年那么快了。

我的粉丝们听我说这个逻辑,都表示震惊,你不是房空嘛?

是不建议群友们去买房,我只是在分析复苏的逻辑,至于最后的效果如何,经济判断不是做题客观条件下形成教科书的条件非常困难。

因为现在还有人,结婚率影响大房子与未来房产的预期,人总是要住,大房子三口之家住,小房子两人世界与单身人士购买,这个很正常。

人口现在在影响母婴,小学等行业,还没有到影响房地产的地步。

房地产下跌主要是房地产公司被银行限制贷款,疫情时期不确定的封控政策时间,大面积烂尾楼之后对房地产企业产品的不信任,疫情之后并没有经济复苏;

美国在加息造成非美国家资金紧张,国内预期与政策差异比较大,人口也有关系,因为未来房地产增值预期——人口增长在2022年结束了。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可以慢慢决策,最不能理解的是,一些朋友买房需求到购买房产只有一年时间就解决,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因为在房地产上涨周期中,买小的在未来也有市场,出售后获得首付换大房子,在户均人口越来越少的预期之下,小房子也好卖,但一口气买大房子就比较亏了。

老一辈的看法是人都得买一套房子来住,这个是事实,但晚等一两年,能节约一二十万也是事实。

如果两边家庭都在城市内生活,那么没有太硬的购买需求,还是建议等等,如果两边都是农村家庭的话,什么时间去购买不太重要,因为结婚是刚性需求,并且缩短通勤时间,还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男方是农村的,女方是城市的,时间也不太重要,因为男方有房子,亲人来玩更加方便点,还有彰显自己的实力,势均力敌的婚姻才能长久,如果女方是农村,男方是城市,客观上来说看买房的需求是可能延后的。

群友有三十多岁的老登,愿意讲真话,说了:“群主总有一天要去相亲,要考虑买房”,这个说的是对的。

但群里一提房地产有可能复苏,群友反对情绪高涨,财哥说了这句话,我认为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我不是没有思考过,而是具体到个人情况不一样,有一些人能够等,另外一些人不能等。

我依然不看好投资买房,因为现在交易周期不短,五年之后,出生人口都开始影响初中了,这个学区房概念还能稳不稳都是一个问题。

因为刚需是建立在居住之上,而居住的周期一般来看都是十年起步,买了房子,房价下跌对于刚需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人的需求不是纯粹的,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既然聊到了五年后的学区房问题,五年之后就是2030年,2017年出生的小孩就19岁了,到该上初中了,这个时候教育资源肯定更加集中,面临生源问题。

大多数学区房也会价值下跌,一方面老百姓为了一年,三年或者六年居住需求(陪读或者方便照顾),另外一方面初中高中基本上不会出省,而大学是不确定再那个地方,自然学区房的需求类似于投资,投资买房也是五年之后才能出手。

学区房价值的下跌是因为人均教育资源上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绝大多数地区来说,教育资源将会进一步集中。

为了一个短暂需求,买房与租房需要的钱不是一个数量级,这样会加大学区房的流动性,价值会被筑底,同样老百姓得到了方便,为一个短期居住需求,买一套房子,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太难了。

地方政府在国债经济模式之后,对于房地产的保护力度减弱,这种政策容易推行,第三对于房产投资者来说,这样做也是考验投资眼光。

对于实际来说,因为各个地区的人均教育资源,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不一样,叠加教育资源集中程度,教育政策不一样。

所以各个地区的政策时间节点不一样,第二这种租售同权的政策至少在三年之后才开始推出,因为现在学区房概念还没有解体。

如同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是不需要药物,同样学区房没有解体的趋势之前,这些购房者不愿意租售同权的,只有疾病发力之后,才需要药物,至少要在四年之后开始推。

我已经尽我的知识去解决这个未来的问题,群友与一些粉丝总问我,怎么办,这个情况是经济发展规律,还能一直繁荣三百年?

下坠的时候速度慢一点,上升的时候时间延长一点,就是非常好的事情了,第二许多人说现在数据太差,我跟你聊逻辑与未来,你给我讲现状。

我们做投资,要做预期,而不是现状,至于未来这篇文章又出现在大众视野,而错失时间,那就是环境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个世道,人才就是拿来浪费的,更何况自己连寒门都算不上。

房地产不是没有空间复苏,在人口影响到来之前,还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同时各个地区的情况也不一样,具体城市具体分析,流动性会得到缓解,可能下跌速度不会像去年那么夸张,同时一些房子买的早,用于出租都是赚的。

我的朋友,情绪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未来,预期,趋势,可能性,在下跌预期中多等等,在上涨预期中提前下手,恐怕学区房概念在不久之后就要解体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