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无效社交困境
part1 对当前社交的厌倦
不知是不是越长大越孤单的原因,我越来越恐惧现在的“无效社交”,而更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何为“无效社交”?在我看来即那种漫无目的吃吃逛逛,为了拍照而拍照的所谓“打卡”,而好友之间的交流也流于浮浅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云云。
今天,这样的邀约又来了,我倍感无奈。
回想起来,我曾经也有特别喜欢此类聚会的一段时间。大约是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那时候,每到各种节假日,不约三两个好友出去吃吃逛逛总觉得有些枉然。
part2 大学教会我享受孤独
大学是我经历的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思想观念改变的重要转折点。不论学习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多寡,至少我学会了“享受孤独”这堂课,这比我学到的其他任何东西都更加重要。
“大学,是一个人的大学”,我对此越来越深有体会。
我越来越享受一个人浸泡在图书馆中,或漫步在操场。也许是因为不断学习知识所带来的新鲜感,也许是因为独处时所带来的无拘无束、深度思考的可能,让我越来越迷恋这种状态,我开始越来越多地告别那些无效社交。
早上早早地从宿舍出来去图书馆,除了有课的时候,几乎一整天都浸泡在图书馆中。
在窗边倚风而坐,和煦的阳光铺满白色的扉页,一杯咖啡或奶茶陪衬在桌边,思绪神游中在书中所描绘的幻境之中。困意袭来时,也会抬头张望着在图书馆来来往往忙碌着的人们,竟觉如此惬意。朝夕之间,时光在与世无争的柔和姿态中缓缓流淌,只觉岁月静好。
到了晚上10点多钟,才收拾背包准备回宿舍。
有时,一天三餐饭都是自己一个人吃的。可是,竟也不觉孤独。打开一部自己喜欢的剧,跟着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地吃完一餐饭。不必因有人等着自己而觉得愧疚,也不必因要等别人而焦急。
从那时开始,我也渐渐有意识地尽可能拒绝那些无效聚会的邀约。
一顿饭等人1小时,吃饭2小时,回来路上还要逛街摆拍,又是一两个小时。聊天的内容也不过是早已掰开嚼碎过的车轱辘话罢了。我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会话交谈,但那应该是有质量的、彼此都有所思考、有所获益的谈话,那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能让整个人更加神采奕奕。
而这样的聚会中,无休止的等待、对那些无聊话题的应和陪笑、又或是对KTV嘈杂声的忍受,完全是对自己的心力的高强度消耗。所谓“娱乐”,并未让我觉得身心放松,反而只是倍感疲惫。
part3 工作后也不要改变自己的原则
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我遇到了非常好的同事们。可是工作上和睦、融洽的共事,并不影响我拒绝他们在下班时间的一切邀约。
我不知道他们心里会怎么想我,也许能够理解我,但又或者觉得我不可一世的清高、不合群。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况且这并不重要。这是我的选择,就算为此承担代价,我也坦然接受。
不知这是否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快节奏、娱乐化,让我们的社交变得琐碎、无效,甚至萎靡。
每个人都有来自家庭、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就算偶有纵情声乐、消磨光阴的社交,倒也无可厚非。
可是试问,一年之中,我们高质量的、非消遣式的社交,有几次?至少就我自己来说,屈指可数。我们出入着越来越高级的餐厅,美酒佳肴,可嘴里谈论的内容,却来越打上了这个时代浮躁的烙印。
part4 我所向往的社交
放眼古代,也有如烟花柳巷般纸醉金迷的消遣,但也不乏有文人志士,无论平穷或富贵,只以文会友,以诗相知。闲暇时刻约上三五好友游山玩水,游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偶尔找一处石桌小憩,曲酒流觞、吟诗作对,亦或是待月上枝头,花前月下,将心事共谈二三。
(二)如何摆脱当前社交困境
抱怨了如此之多,但我也明白耽溺于消极厌世的情绪之中终归是不好的。也有想过改变现状的方法:
第一,以比较坚决的态度拒绝无效社交。
融不进去的圈子,也不要妄图用委屈求全的合群去硬融。但是必须承认,总有抹不开面子,不得不去参与的一些聚会,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减少,不要让这些无效社交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酒肉之乐终是转瞬即逝徒留孤寂,更多的精力还是应该用来充实自己,认真生活;
第二,提升自己,多读书、多学习。
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自然会拓展自己的视野,接触到不同的圈子,可从中择其志同道合者结为良师益友,这样的社交会更加愉悦;
第三,对朋友也要学会断舍离。
蔡康永在某节目中说,朋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我们有时把朋友放在了一个太重要的位置(原话记不清了,大意如此)。
乍听之下这似乎充斥着功利主义的凉薄,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并不是朋友不重要,而是很多朋友都只能陪伴我们人生一段旅程,天长地久的承诺在当时是诚心诚意地许下,却终究无法与时间和空间抗衡。
我也体会过,曾经说好等老了要一起坐在摇椅上闲话家常的挚友,却仅仅在三五载后,同席而坐竟相对无言,从此偶尔弹出的微信消息也仅仅只有节日的问候了。
那种疏离不是因一场误会吵架后,隔几天就能和好,而是时间和空间铸成的铜墙铁壁,永远地将对方隔在了心房之外,无力回天。所以,感到话不投机半句多时,大概是该对一段友情说告别的时刻,硬撑着只会在一次次强颜欢笑的饭桌上消耗彼此的心力。
当然,也有的朋友是用时间累积、用恩义连结起来的,比如十多年的发小之类,这又另当别论吧!
(三)每种选择都因其付出的代价而高贵
总之,尽可能减少无效的社交,尽管会因此招到一些冷眼、非议,但我们的选择也因这些代价而变得可贵起来。愿我们都能为自己的生活“减负”,活出自己的那份精彩与充实。
ps:你如何看待当代人的社交现状?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