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bobo依然是我在这座城市里唯一愿意栖息的咖啡馆。
因为这里的书,
这里的人,
还有到处弥漫的一种让人舒服的优雅的旧。
第一次知道bobo,是因为一个摄影师朋友在新城的bobo开设他的摄影展。
黑白线条简洁的照片,赤裸而面目暧昧的女体,挂在小小的街边咖啡馆里,有着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力。
十年了,这个朋友早就不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但bobo咖啡却成了我和朋友们经常碰面的地方。偶尔一个人找个角落看书,发呆,点上一杯香气袅袅的咖啡。
那时候,没有微信,这样的日子,
没有人知道我失踪在这个城市的哪个角落。
从新城,到学院路,不知不觉,居然十年了。
有着小小院子和满墙的爬山虎的bobo相比新城的街角咖啡馆更得我心。
因为我可以带着我可爱的小姑娘一起泡咖啡馆了。
她在落满阳光的院子里跑来跑去,研究着花花草草,或者安静地趴在桌上写着作业,和我聊着天马行空的话题。
我不动声色又兴致盎然地研究她,她的眼神,她的笑脸,恍惚间,仿佛穿过时光隧道与童年的自己相遇。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里,难得找到几个能够安顿内心的地方。
原本几家不错的书店,抵挡不住网络时代的吞噬,陆陆续续地消失在视线里。
而bobo依然在。
与一个地方结缘,人的吸引,是最有魅力的凝结。
一开始,朦朦胧胧知道了一些咖啡馆主人蒙爱的标签,如电台播音员,茶馆老板,基督徒,等等。
但仍然隔着一层纱,我想,这样能干的女生,肯定有着令我畏惧的精明。
没多久,因为给瑞安的竺琳筹办爱心义卖会,无意中,与蒙爱有了更多的接触,才发现,那层朦胧的纱的背后,竟是这样爽快明丽的个性。
十年了,我仍然时不时地去bobo坐坐,看书,或不看书,陷在旧沙发里的文艺时光,对眼前的喧嚣有了一种安然的免疫力。
说来也巧,就在不久前,又在bobo遇见那位摄影师故友。
淡然又惊喜的感觉。
十年了,他依然过着与摄影有关的生活,
而我,在时光的流转里,只能怀念那些充满文艺气息的日子。
那时候,
我们会抽着烟,喝着酒,
谈论苏珊桑塔格及她的哲学气质,
谈论金基德电影里的禅意,
谈论布列松的摄影。
十年后的今天,
在我的书柜上,
他们依然肃立,屏息静气地等待着我的翻阅。
而我不谈论他们已然久矣。
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我很是喜欢,
里面零零碎碎地讲一些他生命历程中留有烙印的人与事。
如果蒙爱愿意,我想她也可以写上这样的一本书,
因为喜欢bobo的人,大抵都具有这样一种相同的气质,
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光阴,
在此消彼长的时间洪流里,
与自己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