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下9本书,按照从最喜欢到没多大感觉顺序排列。
2016年,我定的读书主题是艺术、写作、营销、金融、方法论等,前两类是我的爱好,后面才是我的工作所需,总结时发现读得走心的多是前两类书籍。一个门外汉,写这些短评只会暴露出自己的无知,但还是决定厚着脸皮记录下来,就,一起看书吧。
《艺术的故事》
当大师收起高深的词汇,决定写一本艺术普及读物,就有了这本《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以每个历史阶段艺术家如何突破前一阶段的历史成就(寻求创新)这一角度,串讲西方艺术史。在介绍艺术作品的同时,表达他对艺术的观点。“艺术追求的是合适、平衡、协调,精确表达。”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伦敦大学美术史学院院长曾评论,贡布里希博士学识渊博却表达得不露身份。推荐给所有想对艺术多些了解的读者,另外,广西美术出版社的版本做的很精致。
《巴黎评价家》
16位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作家采访,只可惜,我只看过一半作家的作品……
对我而言,文学的迷人性就在于不确定、不可知,不同的作家会用迥然不同的方式重建他们所体验过或者未曾体验的世界,看过本书后我更确定这样的想法。海明威说,每个人都能用第一人称写部小说。
《离别之音》
青山七惠了解自己的写作特质,一种"让文学与日常生活有所区别的控制力",正是这样。若从故事性出发,她的小说只有平淡、甚至无聊的日常生活,没有戏剧性的高潮、没有个性饱满的主角,但是,正是她特有的表述故事的方式,创造了又轻又淡、非常自由的小说空间,她常在作品中使用具有奇妙想象力的比喻。我很喜欢她。在《离别之音》里,生活中普通的相遇、分别(例如旧同学的重逢、同事的离职等),那些我们甚至没有在意、被忽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及感受都被清晰的展现了。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之前在公号里写过读后感,这本书最想表达的就四个字,优先排序。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非常详细的介绍了一篇出彩的新闻报道是怎么得到了。传说是每个记者的入职读物,每一章都有一个重点,开头、故事吸引人的要素……当然,还需要大量练习。
《亲爱的生活》
读门罗的小说,脑中不自觉地出现英美电影的场景,大片的牧场、小镇、独居的家庭、普通的女人隐藏着意外的秘密。门罗的短篇故事都仿佛像长篇,她擅长故事的编排,通常会省略部分情节描述,却在结尾处通过小细节,让读者自己明白,故事早已发生巨变。我不禁想起海明威曾经说过“用小的细节去传递经验,使读者意识到在他们潜意识中有所察觉的东西,秘密隐藏的、又能显示整体的”。门罗就是这样做的。
《温莎墓园记》
跟前同事逛木心美术馆时我曾拿起这本书翻阅,后来离职,同事有心地买来送我。木心并不怎么出名,最出名的作品是那首被改编为歌曲的“从前慢”。木心用词太讲究了,看过书里对景色的描写,就没办法忘记他是画家的身份。这本短篇小说集里,我最喜欢三个故事《美国喜剧》《两个小人在打架》和《芳芳No.4》。木心将他的梦、生活、艺术都装在一个袋子里,这个袋子就是小说。
《巨流河》
一直都喜欢看纪实性文学,每年都会找一部来读,前几年读过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今年看的是齐邦媛《巨流河》。嗯……除了历史部分,更多是在回顾一个人如何在动荡的战乱中确定一生的志向和选定陪伴自己一生的人。
《斯通纳》
16年年初很火的一本书,朋友推荐我的,讲述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一生,失败的婚姻,并不出彩的事业。一个三十岁时仍然迷茫,怀疑自己是否有过真正生活的人,一个四十二岁时认为自己从未享受过自己渴望的东西,之后也没什么需要费力记住的事情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的伤与痛,喜与乐吧。很好奇如果李安来拍这样一个人,会拍成什么样的,毕竟,这也是一个“向内”的故事。
就这些了,明年继续。